这两年都也没动过国庆节出去玩的心思,首选回家,虽然回家也并没有多干活,只是换个地方继续躺平、看书。
恩,看书,懒人自我安慰的一种生活方式。
昨天从家里回到北京,发现这个假期的收获还是颇丰的:看了几本未看完和想看的书,所以就想总结一下这个假期的阅读书目。
1.《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推荐指数:☆☆☆
阅读感悟:走之前从书架拿了这一本,当天晚上就收到豆瓣的提醒说这本书读了一年都没读完,哈哈,心塞,真的是读不完了,还是处于读了一半的状态ing...
这本是作者的第三部小说集,我偏爱那篇《冬天的梦》,另一个盖茨比和黛西的故事。其他篇章,其实也有点盖茨比和黛西的感觉,只是人物是平价版和进阶版的,几乎都是女的“光彩照人,但的确很做作”,而男的大都是经过奋斗,总是绕不过一个婊里婊气的女孩,所以提醒朋友们,不做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男人,不爱上他笔下的女人。
我之所以说看不下去,只能说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当然我也怀疑作者是不是当时喝酒资金吃紧,才攒出来这么一本,部分写的真的很一般。
倒是很推荐另外一本相关的《天才的编辑》
普利策传记奖得主伯格写的发现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沃尔夫等伟大文学天气的传奇编辑人麦克斯·珀金斯的一生。是不是断句有点难?麦克斯·珀金斯是这几位伟大作家共同的编辑兼好友,可以说见证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始末。说直白点,是麦克斯让菲茨杰拉德没有成为一个知名的酒鬼啊,而帮助他一起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这就是编辑的力量。一个IP背后,背后的操盘手有多重要。
2.《台北人》
推荐指数:☆☆☆☆☆
阅读感悟:小时候家里放着几本白先勇的书,模糊的印象是在初识字的年纪里看了《台北人》和《寂寞的十七岁》,但早已不记得里面的内容,再读已是二十年后。这次回去把在微信阅读看了一半的《台北人》看完了,掩卷后唏嘘了好久。
哪里是《台北人》,是每一个因为那段历史被迫离开、寄居在台北的民国人对故土的情思。那种情思,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有多少改变,反倒是时间越长,寄情越深,只是不同的人抒发的方式不一样。想起侯孝贤的《童年往事》中奶奶跟孙子阿孝的一段对话。
奶奶:“阿婆带你回大陆,好不好?”
阿孝:“回大陆干什么?”
奶奶:”阿婆带你回去祭拜祖先啊 。”
人可以寄居在别处,但根不会变,根是故国乡思的滥觞。对于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来说,不论他的社会阶级是高还是低,在无法改变的历史面前,他们的命运故事是悲伤的,同样因为躲过了另外一部分荒唐而残忍的历史,亦是幸运的。
《台北人》真的是一流的短篇,笔触细腻、古典,看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是多么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能把一个场景能描述的如流淌的盛宴,而人物的安排和结尾处都恰到好处,读完后隽永深长,不愿意故事结束。另外,觉得可对比阅读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讲述台湾本省的小人物,就是外省人和本省人在经历那些世事别离后一起构筑了那段鲜活的历史。
3.《82年生的金智英》
推荐指数:☆☆☆
阅读感悟:最近这两个月,读了很多关于描写当代女性生活的书,这本是最短小的,文学性和思考性都一般,只是这个话题这几年都比较吸引人,所以才火的吧。我更建议那些过早结婚的已婚女性读一读这个书。不过坦白讲,我觉得中国80后和90后的女生情况比日韩好多了呀,尤其是我的工作环境,其实对女生还是比较友好的,甚至在一些关键岗位,都是女性在担任。
我想了想,一定程度上还是要感谢那个“独生子女”政策,让女孩获得了跟男生一样的成长和教育条件,同时女孩更加独立,反而男孩偏佛系和妈宝,谁让独子反倒让全家所有人都宠着呢,长大后更容易成为”巨婴“。所以现在的女生,敢于发声,敢于say no,敢于做决定。
4.《变量》
推荐指数:☆☆☆
阅读感悟:有一种读书方式是从书中看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本就很典型,所以推荐传统行业或者对新思维了解较少的人阅读。
我自己也是,一些小点让我对社群(阿那亚真的适合好好研究一下)和小众审美(为什么兴趣部落会火起来)以及义乌(国际局势它的影响真的不大吗)有了新的认识,看看明年是不是义乌老板更能准确预测美国的大选。
5.《三联生活周刊·夏日阅读》《三联生活周刊·我们与猫的同栖生活》
推荐指数:☆☆☆☆
阅读感悟:三颗星给内容,另外一颗星是觉得纸质媒体好惨,希望大家支持下😂
那天在北京西站的报刊亭买了这两本。老板说三联算是卖的杂志里还可以的,但也差不多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出个十来本。现在高铁让交通距离缩短,手机充电又很方便,买书的就更少了。他说等过两个月,就要卖别的,不卖书了。我问他,准备卖什么?他说:卖吃的吧,现在的人都比较喜欢吃😂
....
所以胖友们,知道我们是怎么胖的了吗?与其吃零食,不如多买点书。我还是觉得相比你在手机上碎片化的阅读,一本杂志能让你收获更多,都还可以写写画画做笔记。我的包里就常常放着一个muji的笔记本和笔,好用。
算一算,加上《莫高窟》和《制造偶像》这两期,那一周一共买了四本三联,支持下实体经济吧😂
《夏日阅读》那期会让你怀念写信的那个年代,我去年就写过一篇我想找一个与自己通信的人的文章,只是木有发布。猫那期让你更好的思考你与猫的关系,“制造偶像”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但看了后还是低于预期。莫高窟那期还没看,但已经被猫推倒花瓶,湿淋淋地糟践了。
以上,记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呀。
以及我与圆滚滚状态一样,最近实在是胖到不敢见人,不敢与自己相认,正在规划减肥,等我真的恢复了夏天的状态,我再写来分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