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论语》 第11天——什么是真正的孝道?

紫罗兰

学而篇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

孔子说:“当父亲活着时,要看做儿子本人的志向;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算是有孝道了。”

【解读】

“父在,观其志”,是说做儿子的要以父亲为尊,不得擅作主张,应当跟着父亲好好学习。了解家族传统,有继承父辈美德的志向,就算是一个有孝心的人。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自己的父亲盲从,传承的应该是父辈的优良传统,否则就不再是孝顺了。因为,在春秋之前,人们学习知识的渠道极为有限,向父辈学习几乎是唯一的途径,父亲是个铁匠,儿子也很大可能是铁匠,所以孔子才有这个说法。

当今社会学习的途径很多,这里我们应该对孔子所言的原则加以变通,把传承好父辈的精神、价值观、做人处事的原则视为行孝,才是最合适的。

“父没,观其行”是在要求为人子者应言行合一,保证孝行的前后一致。父母去世,没人管教的时候,一个人的言行完全出于自主,其言其行如果如父母在世一般,此人必定是个孝子;如果父母过世不久,言语行为就严重违背了父母生前的意愿,这个人肯定不算是孝子。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在古代有守孝的说法,倘若父母去世,不管身在何处或身居何职,都应回家为父母守孝三年。在这期间,做儿子的应当谨慎地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倘若发现父母给自己制订的行为准则出现了错误,也不要急着提出来,应当慢慢地改,不能一下子就掀翻父母的理论,这才是孝子所为。

本章中,孔子主要讲了孝顺父母的方法。为人子女者,必须尽孝,对于父母的优点应尽量多学习,遵从父亲的指导。

当然了,应当有选择地学习和遵从,不能一味顺从,那是盲从。

为人父者,也不一定事事皆对,做子女的也要懂得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是真正的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