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分流派里面,常会被提到的是潜意识,早期记忆隐藏的深,有了防御机制,潜意识我们觉察不出来,但它会以种种方式体现出来。其实,成年人从来不是孤独的,当他独处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有很多声音出来。宝宝的依恋模式平时不容易看到,但有一点就是宝宝入园的时候,经历首次分离,适应不良,于是依恋模式就被激活了。
孩子在半岁到两岁时候,依恋风格基本确定下来了。一谈起依恋行为,宝宝2个月的时候会微笑,咿咿呀呀,这个行为有助于他去发现谁是他潜在的照料者。6个月时候能区分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当他能爬行抓握时,会表现出追随和黏乎自己的妈妈。
孩子的依恋风格主要有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有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等三种风格。
大部分孩子是安全型依恋,回避型孩子大概占20%,当母亲离开时候孩子没注意到母亲离开,当母亲回来了也不寻求关注,很多人会说,哎呀,这孩子很好带啊。其实这孩子表面平静,而内心是高度唤起的状态。与他人保持距离感,孩子知道妈妈可以提供安全感,但他不参与这亲密关系,不释放求助的信号。
矛盾型孩子占10%.当与母亲分离时,反应很强烈,打滚尖叫撞墙,当妈妈回来了无法跟妈妈建立亲密感,还哭的很厉害,不停伤害自己。当妈妈过来安慰他的时候就推开他,接着又矛盾了,又去黏乎妈妈,这样的孩子很难再进入游戏中,一直停留在高度痛苦中。
紊乱型孩子没能发展出与母亲亲密的模式,一直是解离的状态,用刻板行为来安抚自己。
越是幼年的孩子,极需要情感和生活上的照料,得不到会有忽视和剥夺情感满足。早期不停更换照料者,很难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只有孩子和大人有着情感联结,受到很好照料,从心相信自己会被受到很好照料,就可以得到安全型依恋,生活琐事内化成内在的记忆和表征,当我需要时会有人提供需要,我是安全的。
现实中,很多孩子在家庭养育受到语言、身体甚至性的侵害,应该爱自己的人却伤害了自己的人。养育者提供温暖的港湾,而当养育者成了伤害者,那孩子到底是该亲近还是回避养育者呢?
分离个体化和家庭规则需要父亲的参与,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父亲明白了父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而至于离异的家庭,孩子丧失双亲中的一位,另一位也无法承担主要任务,其中的一位父母如能处理好自己的情感纠结,修复自己的创伤,能情绪稳定地养育孩子那对孩子的伤害值也能减少一些。
幸福的家庭总有相同的地方,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孩子们的养育需要陪伴和用心的呵护,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