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遇到一个极其不解的事,因为无解,所以印象很深。
在深圳时,有个熟悉的长辈,广东人,膝下一子二女,儿子排老二。
这位长辈很早闯深圳,期间,与妻子生下的子女交与乡下老家的爸妈抚养。据这位长辈说,他父亲脾气不好,八十多岁高龄了,时常与老伴吵架吵到动手打架。带孙子孙女时也会时常棍棒相加,颇多严厉。
一双儿女长大后与其关系很差,儿子26岁了,从未叫过一声“爸爸”,更难解的是,儿子不仅极少回家,还动辄多年玩失踪——电话打不进、人也找不到。
由于与这位长辈的交集,后来与他儿子、及他儿子身边同学的接触,发现他儿子人缘很好,却极为瞧不起自己的生父,甚至到了厌恶的程度。极少的回家,是为了见母亲。
在对子女“养恩与亲恩”的认知上,越来越倾向于对生命的呵护与照顾,子女生长的环境在哪里,记忆在哪里。即便生养的亲生父母,如果不能作为子女的榜样,一样为子女垢病,且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不能不让为人父母者汗颜。
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人生起点。如果类比的话,把子女比作树苗,父母比作土壤里的肥料,以致于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子女的起点。更有甚之,父母的价值观甚至扭子女的成长,让子女的成长开倒车,比如控制、左右子女的选择朝向自身的意愿。
在如今互联网时代,也是价值观冲撞更激烈的时代,毕竟,互联网放大了一切,放大了视野,也放大了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