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无比羡慕辛克莱。我憧憬着在我充满彷徨的成长之路上,出现一个德米安,指引着我追求自我,认识世界。他会通过引导,告诫,调侃或者嘲讽来让我独立。会用一个眼神提醒我,务必时刻保持批判和怀疑的眼光。会告诉我如果你尝试着做由你内心发号施令的事情,你便能驾驭你的意志力朝目标前进。17岁的时候,我遇到这本书。但如果能更早一点读到它,在我12岁之前甚至更小的时候就读到,那些我也曾多多少少经历过的挣扎,思考过的疑惑,拥有过的孤独,无法理解的事情,做错的抉择,也许会在年少的日子里拥有一个答案。
反复思考后我想用“这只鸟奋力地想要破壳而出”来概括我对这本书主题的理解:自我和主动成长。
“奋力地想要破壳而出”即是主动成长。很少有人愿意主动踏出舒适区,面对未知带来的恐惧和不安。流氓克罗默的出现迫使辛克莱离开有父母姐妹的美好光明的童年世界,独自面对黑暗现实的另一个世界。每个人都会经历这种困境。当美好挚爱之物远去时,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孤单地面对这个世界的刺骨寒意。对普通人来说,它是自我诉求和周遭环境的矛盾冲突达到顶峰的时刻,也是人生前进道路上最崎岖的阶段之一。德米安对于上帝和魔鬼的看法和对冠冕堂皇的神界以及深不可测的魔界的看法,与辛克莱对于世界有光明和黑暗两部分的认识不谋而合。辛克莱突然意识到这些想法宣告着他将负起责任,告别童真,独自前行。经历了无数痛苦的思考之后,他不再逃避成长的痛苦,而是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情,开始迎接自己的新生,走上自己的道路。
主动接受未知即是有勇气面对风暴,面对动荡,面对困境,面对脆弱的自己。勇气,当它刚出现在英文里的时候,是从拉丁文cor,意为心,演变过来的,最初的定义是真心的叙述一个故事,告诉大家你是谁。所以真正强大的人具有勇气面对未知,他们并不会认为未知是一种疼痛,反而把它当作一种必须。以开放主动的态度面对未知事物的冲击,虽然难免痛苦,但这是自我成长之道,也是生命的真理。永远固守在旧世界的蛋壳里,自然安稳,但是也失去了重生之时的绚丽光辉。
主动成长,是痛苦,是挣扎,亦是救赎,是涅槃。
“这只鸟”象征着自我。每个人都会有离开父母和师长的一天,独自去承受孤独之苦。童年时期结束后,父母,德米安都在时过境迁中与辛克莱渐行渐远,这恰恰昭示着真正的自我需要自己去探寻。如同黑塞所说:“今天我才知道,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上帝让辛克莱感受孤独,狼狈无比,孑然一身,使其走上探寻自我的道路。贝雅特丽齐的形象的出现将辛克莱从支离破碎的现实生活中唤醒,他开始尝试重建一个“光明世界”,这一片“光明世界”,它不再是逃回母亲的怀抱,不再是不负责任的安全感;它肩负着崭新的任务,意味着责任和自我要求。
高中时,辛克莱结识了一位特立独行的音乐家——皮斯托利乌斯。他为辛克莱弹奏管风琴,朗读《吠陀》的选择。这位领路人告诉辛克莱:“当认清了世界的全貌,就不会再选择从众而行,而是另辟蹊径。第一条路很轻松,而第二条路属于我们自己,它很坎坷,但我们愿意走下去。”正是他的陪伴,友谊,忠告和宽慰教会了辛克莱如何保持自尊和发现价值并赋予了辛克莱追寻自我的勇气。这个踽踽独行的少年从鲜花盛开的荒原走向人迹罕至的沙漠,走向自己的内心。他更加信赖自己的梦境,想法和感觉,以及越发了解自己内心拥有的力量。
书的结尾是这样的一句话:“当我找到了钥匙,彻底走入内心,看到黑镜中蛰伏的命运的图景时,只需要凑上前去,就可探察到自己的影像。那样子和他一模一样—德米安,我的挚友,我的引路人。”
当鸟最终破壳而出,会发现,原来引路人是自己。
原来,我该憧憬和感谢的,是那个无惧痛苦,全心全意,永不停息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