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昨天查完自考考试成绩为止,从今年1月份到10月份,我总共考了15门,战绩是15门全一次性通过,平均分80分。
我的全日制学历是本科,考自考无非是想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关于学习的方法论,这这是目的,不是傲娇。
那么,我究竟是如何用了10个月时间考过15门自考的呢?
第一,一个概念一本书:
有天听罗辑思维,罗老师讲了个故事:他有一个朋友,上学时候看上去并不怎么的爱学习,但是就是成绩好的不要不要的,原因是,他那个朋友认为,一学期学一本书,其实也就那么几个概念,先把这些概念掌握了,拿高分就有了保障。
我听完我就想,从小学到大学的教材,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呢?
我顺手拿了一个自考教材,按照目录把所有的要点先整理出来,按照要点之间的关系连线,最后发现一本书真的也就讲了一个概念,至于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等之类的,都是从这个书的一个概念中引申出来的。
所以,拿到一本书,只要能弄明白这个基本概念的意思,其实也就掌握了这本书的三分之二。
第二,一个概念一座“塔”
一本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实是有一个呈现为金字塔结构的知识体系,在这个金字塔结构的知识体系中,有很多概念、有很多流程、有很多其他的知识点,但是,这些概念、流程等等,之间是上下结构或并行结构之间的关系,只要找到这些上下或平行结构,就不难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就不难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图,一本300-500页的书,知识体系结构图最多用三张A4纸就能解决,那三张纸就是这座塔的图纸或骨架,不想手画,就用思维导图软件解决。
所以,找到一个基本概念,把这本书的金字塔结构画出来,形成对一本书的知识框架的认知,对于从面上理解和掌握整本书的内容,是相当有帮助的一件事情。
第三、一个工匠一个巧匠
学习知识时间苦差,对我而言,苦就苦在要把一块一块的砖头,砌进一本书的金字塔结构中去,我甚至有时候感觉是在把一粒一粒的沙子填进这个金字塔结构中去,因为一不小心,或者一有风吹草动,填进去的沙子就有可能轰然倒塌,所以,学习中的工匠精神和行动,是必备的。但是,往往会出现把这个金字塔结构填满之后,却发现自己似乎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于是,我在在金字塔结构填满之后,把记忆法的东西融入金字塔结构的学习之中,比如采用记忆桩、谐音记忆等等,这类书籍多如牛毛,用得好还真有用,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工匠改好了房子,需要巧匠来装修。
所以,用工匠和巧匠的方法,去修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然后用记忆的技巧去打磨,甚至不停的打磨,慢慢的就会有种感觉,我心中拥有一个我自己的金字塔,那种感觉,真好。
第四、一个人一场电影
在这个过程中,我最深切的感悟就是脑刺激问题,因为刚开始很苦恼一件事情,虽然暂时性的记住了框架和知识点,但是,过不了多久几乎会忘得一干二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开始学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之类的东西,在实验中我体会到,按照这个遗忘曲线,在何时的时间节点及时用过电影的方式,效果相当不错,具体方式就是,找个安静的地方,像在脑海中放电影一样,一遍一遍的过,过得过程之中看看那个方面还有差距,然后再进行补充,我刚开始以为这种方式应该会是枯燥的,但是,我没想到的是,脑海中的立体感很强,整个过程很舒服,后来我才发现原因,因为这个知识体系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搭建的,达到对自己的思维形成的东西不但不会抵触,而且有种自我按摩的功能,这就好像,大脑欢喜的看着自己的作品,怎么看,怎么舒服。
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年龄的原因,而是没有科学的使用达到的记忆规律和遗忘规律,而只有科学的使用大脑自身的运行规律,才能让大脑愉快的接受未知的东西,并且念念不忘。
我希望这四个方面成为我进一步探索学习方法的起点,也期望这四点能够在下一场MBA的考试中能帮我顺利度过别人认为无法实现的东西,比如,从今天开始,我才开始和真正的拿起MBA辅导材料,而此时,距离考试时间不到4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