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考虑婚姻这件事,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想从需求的角度来思考婚嫁这件事。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抑或是集体,最终都会具体到人。所以,在我们评估需求的时候,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需求。
婚姻,表面是两个人的结合,两个人从法律上(领证)、从形式上(婚礼)变为一家人;但是实质上,婚姻涉及到的是两个家庭。这背后隐含的是,婚姻需要涉及两个集体、两种独立的传统习俗、甚至两个社会。
既然要落实到人的需求,那么我们需要明确在婚嫁这件事上涉及到哪些人或角色。以关系方作为基础的分类标准,那么便包括如下:
一、婚嫁当事人(也即男女双方)
二、男方父母,女方父母
三、男方至亲,女方至亲(除父母外的其他直系亲属,如伯伯、叔叔,阿姨、舅舅等),
四、男方亲属和群体成员,女方亲属和群体成员(男方或女方的非直系亲属,以及其他属于同一社群的成员,例如同村的人)
在明确每一方的需求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每个角色人群面对婚嫁这件事的心理活动。下面简单分析了婚嫁这件事的相关人员的心理特点,进而简要阐述了他们的需求。
首先,婚嫁当事人,也即男女双方。或因为爱情,他爱她,她爱他;或因为利益,他能在她身上找到他需要的,她也能在他身上需要的。常规会考虑的点包括(以常规心理而论):
1. 男性视角:我爱她,她也爱我,跟她在一起我觉得幸福;她的性格挺好相处的,应该会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好媳妇;我们三观挺合拍,她的消费观念跟我差不多,等等。
2. 女性视角:我爱他,他也爱我,跟他在一起我觉得幸福;他性格挺好的,结婚后也应该挺好相处的;跟他在一起,我有安全感;跟他结婚,能减轻我经济上的负担,说不定以后我可以负责貌美如花、而他负责赚钱养家,等等。
所以,男女双方,考虑婚姻前的基本要点,是以爱情为出发点、或合适与否为主的。面对婚嫁这件事,男性的基本需求可能是“我能顺利把她娶回家,让她成为我的妻子”,女性的基本需求可能是“我能顺利幸福地嫁给他,让他成为我的丈夫”,简单明了而又清晰。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男女双方父母的心理情况。
1. 男方父母:我儿子要娶老婆了,也不知道他娶的这个姑娘性格怎么样,好不好生养,也不知道这姑娘家庭情况怎么样,她家要不要彩礼的,如果要彩礼,需要多少彩礼,等等。
2. 女方父母:我女儿要嫁人了,也不知道她嫁的这个人靠不靠谱,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爱我女儿,也不知道他家庭情况怎么样,不知道是不是个潜力股,不知道他是不是会选择何处发展他的事业,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男方父母的基本需求一般是:
1. 希望女生性格好,能融入我们家,家庭关系和睦;
2. 希望女生好生养,嫁入我们家之后,为我们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3. 希望女生家庭条件尽量比较好,或者跟我们家门当户对;比我们家条件好的,希望彩礼不要太多,而比我们家条件差的,希望不要差太多。
而,女方父母的基本需求一般是:
1. 希望男生对我女儿好,善待、尊重和爱护我女儿;
2. 希望男生是个潜力股,未来能给我女儿越来越好的生活;
3. 希望男生的家庭能接受我女儿,能够尊重和善待我女儿;
4. 希望男生和他的家庭在婚嫁习俗上能尊重我们女方的习俗,彩礼方面,该有的不能少,该给的都要能拿的出来。
最后,我们来看看第三和第四类角色人群。其实这两类人,我会归为一类,因为他们已经属于第三方。对他们来说,他们知道婚嫁这件事的常规反应是:哦,她要嫁人了啊(或者男方是说他要娶老婆了啊),挺好的;什么时候结婚,我看看我参加婚宴需要准备多少礼金。所以第三方的需求是简单的,毕竟他们与婚嫁当事人的关系较远;基本需求只在于了解婚礼时间、地点和基本形式,以方便他们做好安排。
在现阶段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下,婚姻更多地意味着,女方嫁入男方,女方融入男方家庭;普遍情况下,女性从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性更强,因为生理上的限制,或者传统观念。女性生养的孩子,姓氏大多跟随男性一方,单从这一点来看,便能看出来,总体而言,女性在面对婚姻后需要放弃或者取舍的东西更多。所以在婚嫁这件事上,女方父母,在过程中,都是要求更多的那一方。
如此这么一番分析,我已经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婚嫁这件事情了,弄清楚彼此的需求之后,才能更好地解决婚嫁事宜准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调各方资源,并尽量能满足所有相关人员的需求,希望大家都能得其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