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瑞楠
寿阳县下州村自古就是文化名村,在北魏以前,村落已成规模,最早由聂姓祖先在这块沃土向阳而居,勤劳耕作,繁衍生息,修住宅,建庙宇,立村规。而后,闫、郝两姓等相继迁入,居村之北及前、后窪。所以村中聂姓人口最多,全村九股中聂姓占前七股,八股,九股为闫、郝两姓。村里大户多在聂、闫两姓中,他们均以经商致富,大都以商补农,不以土地谋利,这是我村富户最大特点。雇用长工主要是经管土地车马与各种劳作等,以土地获五谷为食。
清代本村首富聂佩芝一家原住西头两楼院内,此处宅院群落是其父聂品正(武翼都尉)和祖父聂开奇始建于清乾隆时期,聂佩芝生有五子,因居住不便,在清嘉庆年间与长子聂子恭和次子聂子敬又在本村半截道,购地大兴土木兴建纳福林大院,经过近15年的修建,于道光年间竣工,聂佩芝将西头两座楼院、长工院与前后花园留给其他三个儿子聂子惠、聂子义和聂子敏居住管理。(子惠去世后,在光绪年间,因其子元铣、元镗败落,将宅院等先后分别售于聂耀辉、聂守成,双方售宅院契约现还保存,此不赘述)。
聂佩芝与子恭、子敬及其后人遂迁入半截道纳福林大院内两楼院居住,两院均为两进楼院,中间有过厅,两院、书院与长工院都开有角门可以互通。
时光荏苒,佩芝年老,子恭早逝,聂子敬一人主持大院门户,子敬副贡与祁文端年谊世好,其长子聂元镛副贡,次子聂元钧婚后无子女早逝,三子聂元锦布政司理问,多年主持村务,乐善好施,建庙修桥,植树开泉,挖渠引水,获村人好评,赠匾曰;“里巷歌功”,长孙聂毓湘是举人,经办书院,学生遍及盂寿等地桃李满门。几经时代变迁,大院后人在此休养生息至今。
深宅大院精美建筑,虽经200多年的沧桑岁月,仍难掩其璀璨之光。这一大院的建筑群落,尽管部分己被人为拆毀或文物贩子盗拆,但有的仍然保存完好。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九脊十兽歇山顶砖雕“纳福林”大门楼,出檐搭挂,飞檐斗栱,吻兽高悬,砖雕精美。券大门两侧施影璧各雕一个大”寿”字,并雕有梅丶兰丶竹丶菊和”葡萄””葫芦”等吉祥图案.大门两边基石雕有猴骑大象图,寓意为“封侯拜相”,和“背背封侯“。门楣上方正中的”纳福林”,大门里靣的”崇善德”,东楼院门楼匾额“大賓“二字和书院抱厦门庭上方的”虚白室”等匾均是清代军机大臣祁寯藻所题,.书院中二门牌楼南靣是砖刻”春华秋实”四字,北靣是”古训是式”四字,洋溢着浓厚的书院气息,上院正房檐下悬挂“里巷歌功”牌匾,是阖社人等赠于后来院子的主人聂元锦的.。
据寿阳县志记载,聂佩芝及次子聂子敬是当时寿阳十大富户之一,聂佩芝是乡饮耆宾,被封为武翼都尉的职衔,其子聂子敬是国子监典簿,乡饮大宾,有人赞曰“积德行善书香浓,至今犹闻读书声”。
福荫泽后,不忘祖恩,聂 磊为实现爷爷关于“要尽力将宅院保护好的遗嘱”,于2005年进行了部份修缮。2010年5月2日,为教肓后代,从天津、內蒙、太原、榆次等地回来的聂家子孙40多人,在老宅大院为先父聂毓淇(聂元锦之子)先母蓝淑慧诞辰100周年举行祭祖活动,同族本家也都参加了活动,对子孙进行了一次孝道传统教育。
于太原养心斋
2011年 12月
古房、地契偶现
2005年,在修缮老宅院时,偶然发现部份古房地契,共20余份,其中从乾隆五十七年至光绪十三年有16份。是曽祖父聂子敬去世三年后,三个儿子分家时,我祖父聂元锦分得其一份(《聂家古房地契》)现已印成册。说明祖辈在道光、咸丰年间,家业仍兴旺,购买了不少房地产。
听父亲讲,祖辈购置土地与房产,有的是为了行善济贫,双方立契兑现后,房院土地仍让卖者居住与耕种,土地收获仍归卖者自用,如日后家境好转还可赎回。
时代变迁,家道兴衰,一半是人为,一半是世道。时世好,人不勤俭不行,人勤俭,时世不好也不行。福兮,祸兮,难以说清,这就是历史。
摘录于;聂瑞枢《聂家古房地契》序
2014年9月
祁文端为聂家题字
聂子敬与祁公年谊世好,祁公为聂家题字不少,横幅、条幅均有。清咸丰11年,子敬陪同祁公上寿阳东方山养疴,为其题橫幅《方山行》,子敬居住的东院楼门匾额《大宾》,西书院匾《虛白室》,聂家花园建成后,请祁公为花园赐名并题匾《矩园》。祁公在笔记中记曰;“寿阳聂氏园成,请名,余名之曰矩园,闲居奉亲,游者于于,所好既絮,其心弗逾,是为聂氏之矩园,非以自娱。”
2011年9月
寿阳县下州村福兴寺
1,福兴寺(中寺)寿阳县城北25里的下州村北郊,有宏大寺庙褔兴寺。创建于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二年(公元521年),占地約60余亩,寺院座北朝南山门两侧建有钟鼓楼,山门正南靣建有古戏楼,戏台拱、柱全由雕石建成,造型十分讲究。山门內左右立有四大天王高大泥塑,寺院分前院后院和东院。由文殊菩萨庙、三皇帝君殿、五龙圣母祠、玉帝庙、关帝庙、、纯阳吕祖祠、闫王庙等几个庙宇群组成。明嘉靖十四年,菩萨降临施药救众,村人聂时雍所撰应碑记,一块在本县东界石村,另一块不知下落。相传阳摩寺为双上寺,凤山为下寺,福兴寺为中寺。
福兴寺和羊摩寺与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恒山悬空寺一样,均是在东晋至北魏正光年间创造的,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北魏孝明帝崇尚佛、道两家,所以福兴寺是佛、道并供的寺院。
民国29年(公元1940年),福兴寺皆同全村庙宇內神像及璧画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修复彩绘,修复完工后,举办了隆重的开光庆典,在福兴寺唱戏三天。村里各股族人与附近村民主动为寺院捐钱捐粮以行善举。不幸在12年之后的1953年以后被人为陸续拆毁,夷为平地。
2,阳摩寺(上寺)
在双凤山北三里许灵嵩岩西,晋时创建,有石洞壁塑诸佛像及名人笔迹。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即后秦甲申岁(公元384年),奏赐额曰灵嵩寺,东魏武定三年(公元456年)增修,寺中有石室,清池,仙洞和龙宫诸胜,俗又名金佛殿。唐宝应元载,北京留守暨盂县令为寺僧金刚照起建功德堂。有碑记,失撰人名,书法似褚圣教序。在唐代崇大历二年(公元767年)重修,有功德铭文石刻。常山太守奉敕潠,俗伪呼为羊毛寺。今寺宇皆废,惟石洞中唐笔尚存。1879年(光绪五年)寺已皆废。
3,五龙圣母庙(下寺)
在双凤山建有五龙圣母庙,傳说西张村常氏女浣衣吞五色石而孕,生五龙于双凤山麓石洞中,雷雨大作五龙俱飞,当地民谋立庙供之。建庙年代无考,据碑记载,元至元间(公元1336年),已属重修,嘉庆、道光时皆经重修。
主要参考
公元1879年(光绪五年)寿阳县志等资料。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