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著名河西四郡当中最东边的一个,其他依次为张掖酒泉敦煌。它古代的名字叫“凉州”,历史上对中国的影响巨大,可称为撬动中国历史的一个支点。
1.1、河西走廊不仅仅是常说的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其历史地位更加重要。中国有若干过渡地带,如长城沿线是中原与草原的过渡地带,康巴地区是中原与高原的过渡地带,而河西走廊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同时衔接起中原西域草原高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亚区域的过渡地带。它从特定意义上定义着“何为中国”。
1.2、武威在兰州的西面,而在兰州武威之间有一座山叫乌鞘岭,它是河西走廊的东端起点。乌鞘岭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分界线,该山脉以东是外流区域,河流都流入大海,该山脉的西侧是内流区域,河流只流入内流湖。
1.3、河西四郡就在乌鞘岭以西内流区域,这里水源补给所依赖的是走廊南侧的祁连山。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常年积雪,雪山融水浇灌出了山脚下多片绿洲。有些地方水草相当丰美,比如张掖市下面的山丹县,历史上是极重要的马场,匈奴曾在这里牧马,后来汉武帝又在这里牧马,目前今天仍是世界上第一大军马场。霍去病攻占河西之后,匈奴人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指的就是这里。祁连山雪水浇灌出山脚下一个个断续的绿洲空间,主要的就是河西四郡,它们成为从中原通往西域的一个个中继站。
1.4、祁连山有几个重要的山口,山南的高原游牧人群通过这里可以进入河西走廊。走廊北侧的山脉则海拔相对较低,难以存住积雪,无法形成雪山融水。北侧山是沙漠。祁连山上的融雪流下来,形成河西走廊的三大水系: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中国大部分的水系是东西走向流入大海,但河西这三大水系都是南北走向,穿过戈壁沙漠注入北方远处的内流湖。比如今天内蒙古著名的居延海等。
1.5、草原游牧人群可以从蒙古草原顺着这些水系南下,进入河西走廊的水草丰美的地区,这样河西走廊又可以衔接起草原与高原了,这也是为什么说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首要的目的是“隔绝羌胡”,就是要把青藏高原上的羌人和北方草原上的胡人开,以免双方联合威胁长安的安全,而并不是什么“通西域”。
1.6、由此可以看出河西走廊是如何衔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在这种地理结构下,武威或者说凉州,作为河西走廊最东端的重镇,它能够撬动中国历史,就不会是特别令人惊讶的事。
2.1、武威作用还体现在文化的融合性上,这不仅仅是指丝绸之路传过来的异域文化,而且指凉州曾成为中原儒家的避难所,并且后来又反过来对中原形成深刻影响。
2.2、这段历史就发生在五胡乱华及其后的北魏时期。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儒家的传承过程逐渐落到一系列大家族身上。到了西晋末年天下大乱,长安洛阳都沦为废墟,这些有学问的大家族四处流散,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跟随残存的晋朝皇室逃往江南,建立东晋,再一个就是逃到远离中原相对来说秩序安定,经济富饶的河西走廊地区。(古代的河西走廊非常富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唐朝时人们常说:富庶者无过陇右。就是说没有比河西走廊更富裕的地方,直到现在都流传着“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
2.3、五胡乱华时期的河西走廊地区,先后经历了“五凉”等五个小国,其中最强盛的三个都定都武威,就是凉州。另外除了前凉,另外四个都是胡人建立的,但无论什么人统治,都很重视儒家文化,结果是在中原严重沦丧的儒家文化,反倒在这些胡人小国,尤其是在武威,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与发展。
2.4、天下大乱一百多年后,中原地区新崛起的鲜卑人建立了大国北魏,于公元439年灭了“五凉”中最后一个,然后把凉州的这些儒家学问大家族都迁到了北魏当时的首都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河西所保存的儒家学问的流脉,就成为了北魏重要的文化来源。以至于陈寅恪先生说北朝的文化系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江南,一是河西。而北魏的文化就是后来让中国人无比自豪的隋唐大帝国的文化母体。
2.5、北魏把凉州的儒家人物迁走之后,这里的文脉遭受重创。但到了明朝时,凉州又修建了一个全国第三大的巨大孔庙,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很难想象在离帝国核心如此遥远的地方,有如此规模的孔庙。里面有几块碑,上面刻着从明到清凉州地区走出去的进士名单,长长的名单让人惊叹。
3.1、“五凉”对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的影响,还有佛教。北凉时在武威郊外的天梯山上开凿了天梯山石窟,北魏灭亡北凉后,把开凿石窟的工匠也全部带走,这些工匠接下来开凿了北魏首都大同郊外的云冈石窟。后来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些工匠的后继者,又开凿了洛阳郊外的龙门石窟。可以说天梯山石窟就是中原地区的石窟之母,它在根本上影响中国佛教的造像艺术。
3.2、胡人高僧鸠摩罗什,曾在凉州前后停留了17年之久,他在此处经受了一系列的考虑,心性获得了升华,又学会了汉语。他本是被后凉的统治者从西域的龟兹(今新疆的库车)带到凉州,后来后凉又被羌人建立的后秦灭掉,鸠摩罗什再被带到了长安。在长安,他开始了他所主持的空前的佛经翻译事业,翻译74部584卷佛经。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佛经开篇语“如是我闻”就出自鸠摩罗什之手,《金刚经》《心经》也都是他翻译的。他开创的汉传佛教,不仅对中国,对整个东亚精神世界的影响与改造,都是全方位的。如今武威市中心重建的鸠摩罗什寺,其中供奉他舌舍利的罗什塔,仍然是1600多年前留下的古迹。
3.3、佛教进入中原,河西走廊是个重要的中介,在这儿,佛教有机会和此处不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先进行了某种融合,然后才能继续向前进入中原,而不是直接被中原的儒家排斥掉。
4.1、凉州对视野敞开性的塑造上,最直观地体现在唐诗当中。读大唐诗时,最为血脉贲张摄人心魄的就是那些边塞诗。诗人的事业和精神格局,非常直观地象征着一个时代的事业与精神格局,唐代雄视万里雍容豁达的精神格局,通过边塞诗获得最好的表达。
4.2、全唐诗里有大约2000首边塞诗,其中有一大半指向广义的河西。其中还有一种著名的体例叫凉州词,当然它不是专门写凉州的,而是唐代所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很多大诗人都以此为题写过众口流传的视诗篇。还有凉州乐舞也是隋唐时期王朝乐舞中的精华,甚至于唐玄宗时期的乐曲,很多都以边地命名,如《凉州》,《伊州》(今新疆哈密),《甘州》(今甘肃张掖)
(待续)
20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