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幸福是一个比较级,那么比较的对象该是谁呢?
你可能突然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消息,同学的父亲因为疾病离开了人世,或者那个朋友又丢了工作,亦或是谁谁谁除了车祸,正在抢救,诸如之类的事情。
听到之后开始可能为其困扰所担忧,觉得世道艰辛,人如草芥一般。但是短暂的道德情绪过后,一股无法言喻的欣快感会慢慢在脑海中扩散开来,哈哈,原来还有人比我更倒霉,比我更惨,现在想想自己仿佛也不是那么差。
这种感觉没办法控制, 似乎从人类诞生那天起,就仿若植入在基因中用于抵抗困苦的应激反应。
举个简单的例子,不会有人关心不同性别驾驶员的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听众们更愿意听到女司机倒车撞死自己老公。因为,这样的戏谑带有喜剧性,更加有看头。
芥川龙之介说,人的内心存在两种相互矛盾的情感。无疑,没有人不同情他人的不幸。可是,一旦对方好歹从不幸中挣脱出来,却又因此产生若有所失的怅惘。说得夸张一点,甚至出现一种想使之重新陷入不幸的心理。于是,不觉之间开始对其怀有某种敌意,尽管是消极的敌意。
这好邪恶啊有没有,但是这又不同于幸灾乐祸,更像是抵御痛苦的天然反应。
人到底是希望自己过的幸福一点,但这幸福感从何而来呢?
这是一个比较主观化的判断,只有当事人认为这是幸福,那才是真的幸福。幸福就是这么个性化的事情,往往呈现的结果就是我之蜜糖,你之砒霜。
楚王派人来请庄子,庄子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楚王派人用丝绸盖着它装进竹箱供在庙堂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尸骨来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爬行在污泥中呢”。想必这个问题只有神龟自己才能回到。
王尔德说,人生有两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种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无独有偶,叔本华恰好对这句话有了精辟的解读:生命是一团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了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当然这句话是有漏洞的,人生也不止欲望和满足欲望这样的两件事请。一顿美食,老友的一个电话,一场精彩的电影,它都能让我们开心愉悦的情绪。而幸福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说开心快乐是一颗珍珠,那么幸福就是一串珍珠项链。幸福感的持续除了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满足外,还和所处的大环境有紧密的联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家庭衣食无忧,但是你周围经常会听到有人连饭都吃不饱的新闻,请问你会作何感想呢?
不过在印度,这种情况确是真实的存在。很难想想,在贫富差距如此悬殊的一个国家,为何底层的劳苦大众还没有发动暴乱,原因是宗教的存在,让很多人心甘情愿的接受这样的一种现状,并认为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
所以,周国平说,幸福是一种选择,这么讲是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在里面的。
就像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两情相愿的事情。黄盖身体上面遭受痛苦的同时,可能内心爽爆了,仿佛可以看到东吴打破曹军的景象就在眼前。
中国有句俗语“身在福中不知福”,当然这里的福更多是指物质上的满足,在物质条件日盛的现代社会,精神上的满足却越来越难以寻觅。
我们的幸福感更多的时候来自于和他人的比较,外貌,工资,身价等等都成为了大家获取幸福感的比较对象。
赢的一方固然获得了短暂的幸福感,觉得“自己还不错啦”。而输的一方难免自怨自艾,心情沮丧,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家庭或者工作矛盾。
但胜败乃兵家常事,赢的人也有输的时候,也会经历一次情感上面的挫败打击。
如果幸福真的是一个比较级,那么我们将之作为比较对象的目标不应该是别人,而是自己。
因为别人是无法掌控的,但你可以掌控自己。打败昨天的自己,做的比上一次更要好,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做得到。
而有些人却将比较对象定位在了他人身上,这样除了让自己痛苦,还会让你身边的人感到不安。
无可否认的,有些人在一些事情上面有着天生的才能,比如打篮球,比如记忆力,比如口才。如果你是一个中国CBA联赛的普通篮球手,但总是拿自己和NBA那些顶尖球星对比,怎么可能获得幸福感呢?可能每一次得到的都是挫败,渐渐地你甚至会失去对篮球的热情。因为这个比较对象和你差距太大。
有时候打游戏,习惯将难度设置到地狱模式,然后框框框被一顿狂虐,然后咬牙切齿地切换到轻松模式,dung,Duang,Duang,把电脑也是一顿狂虐。并非是我不想挑战地狱模式,只是一步步提升之后还是干不过,也是冇得办法的事情。明显打轻松模式会快乐许多啊,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