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破窗效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同事们都开始买车。车买来的第一年,每一次出车,车主都会擦车。车上有稍微的泥水,都会及时的擦洗。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车的热情满满的减退。车上有了稍微的泥巴,也不去擦。车内小孩开始弄脏一点,慢慢的也习惯了。还是随着时间推移,会找很多的借口,太累了,不想洗车。车大多数时间在外面,根本擦不干净。有了借口,不擦车也成了正常。慢慢的接受了车外表的脏,车内部的脏也会一点点的习惯。还是会找借口,车就是做人的,怎么不脏?谁有时间每一天去擦洗呢?再说孩子还小,在车上吃的那么多,弄的车脏兮兮的。等到孩子大了,我会收拾干净。心里面也就接收了车内部变脏的事实。随着你对车的态度的变化,其他人也会发生变化。以前上车前会弄干净鞋子上的泥巴,慢慢的随着你的态度变化,也会不管,也会心安理得。当车从里到外脏兮兮的时候,无论是车主,还是乘客,都不会管车里的卫生,很随意,任何垃圾都可以扔。后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都开始又一次爱护车。把车里以前的旧装饰洗干净,清洗车里的污垢,洗好车外面的尘土。这样简单的变化,孩子也看到了。他们不在车里面扔垃圾,看到哪儿脏了就会及时的提醒。
其实,不是擦车能够费多少时间?而是“破窗效应”让我们慢慢习惯了懒散,肮脏的样子。这个简单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发生。我们要从破窗效应中学到的,不是生活中不发生不如意的事情,而是及时的收拾破败的残局,继续优雅的生活。如果从心底里偶尔适应了失败,我们就很难走出破窗效应的恶果。
学习中,如果有了一次失败,我们要及时的制止失败,从失败中走出来。否则,等待我们的将会是无休止的失败,和别人无休止的破坏。破窗效应的本质就是,当你不珍惜的时候,别人也会加倍的不珍惜。当你认真对待你的失败,认真优雅的再一次生活,一切霉运会远离你,一切好运会随之而来。
�lj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