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书是美国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教授的书《你为什么而工作》。一切要从他在TED的视频演讲《WHY WE WORK》说起。
演讲的开篇,施瓦茨教授就发出提问:
我们为什么工作?
为什么多数人都重复着单调无意义,消磨灵魂的工作?
大多数人工作只是为了获得工资。
所以,我们为什么工作?
施瓦茨教授给出的答案是思想的技术。思想技术是人类理解自己的方式——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在思想的指导下,人类会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制度。
工业革命就是这样带来了工业系统。通过精细化分工、奖励激励机制,打造出工业系统的基本制度。资本主义随之发展,物质生活得以丰富,但是人们却无法通过工作中获得精神满足。这个例子告诉大家思想是如何创造出一种环境,把人变成制度需要的人,思想从而转变成一种现实的生活方式。
问题是,思想可能有正误,也可能适合当时却未必适合当下。不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正确与否,宇宙还是按照其基本规律运行,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是人类的天性。
人是未进化完全的动物。
Human beings are unfinished animals.
——人类学家 克利福德·格尔茨
所谓天性,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产物。
人性是被设计出来的——我们通过设计制度创造了人性。
所以,真正的问题关乎未来:
你想要设计出什么样的人性?
所以我们为什么工作呢?
这段视频好像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带着疑惑我翻开了这本书。
找到工作动力
人们希望从工作中得到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给予大家的是什么。
因为只有当你给人们提供的是浪费生命的无聊单调的工作时,“你才会再也无法得到优秀的员工”。
使命感
职位描述中的工作只是真正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试图从工作中寻找什么,找到“终极宗旨”,充分理解这些终极宗旨并将其内化进自己的行为中。
传统公司也许更加鼓励精细化分工,其中一个原因是效率,另一原因是出于管理人员控制的需求。当员工工作的内容超出职责范围,管理人员将不再那么容易控制这些职工。控制权就从管理人员的手中转移到了被管理人员的手中。
流水线分工所带来的一个重要但常被人忽略的后果便是将工作的掌控权从员工的手中转移到了那些管理流水线的主管们手中。工作变得更加就事论事。
任何一项工作,其工作内容可以兼具复杂性和多元性,员工在工作中能不断提高技艺,在工作中能不断获得成长,也能拥有一定的工作自主性。或许最重要的是,当自身的工作对社会有益、能为他人带来幸福时,工作对员工来说便充满意义。
工作没有改变,报酬也没有改变,仅仅因为目睹了他们的努力给他人带来的幸福,他们的工作效率便提高了两倍。这就是赋予工作的意义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如果工作本身充满挑战性和成就感,工作中能发挥你的特长,提高你的技能,工作中你有很大的自主性。
高效率的公司的共同点:
完善的工作保障。
团队自我管理,分散决策权,给予员工自主权和自我管理权。
提供高于行业标准的薪酬。但他们并不依靠个人激励机制。当公司盈利时,员工参与利润分成。
完善的培训体系。培训是公司的一种投资形式,让员工面临挑战,提高技能。(汽车行业对新员工的平均培训时长,日本364个小时,欧洲178个小时,而美国只有21个小时。)
评估职工的表现,但不过度评估。
强调目标和愿景,将公司使命渗透至公司上上下下。
落后者往往是那些根据员工个人表现给予奖励和其他激励、严密监视员工表现、减少员工个人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和自主性、为了节省培训经费将企业变成员工不需要过多培训便能上岗的企业。
赋予工作额外的价值
你每天做出的几十个快速决定能反映出嵌入你内心的一整套价值体系。
激励机制将人们心中原本“是对还是错”的问题转变为“值还是不值”,导致人们不关心对与错,而关注什么是最有利可图的,什么能侥幸成功或成功推脱责任”。
还没有哪项激励措施能够聪明到可以替代“人们做正确的事情是因为它本身是正确的事情”这种内在动机的。
社会动机和经济动机是对抗性而非互补性的。
写在合同中的越多,你能期望的就越少;写下得越多,你能期望的信任就越少。
企业应不断努力营造出这样一种工作氛围,人们想做正确的事,全心全意、竭诚服务好自己的客户、病人、学生。
不忘初心
如果你不小心出卖了自己,或者让最好的自己溜走了,那么你所获得这些其实都是安慰奖。
创造需求还是迎合需求
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观点都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更具影响力。事实上,正是这些思想观点在统治着这个世界。勇敢的实干家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思考独立而客观,并不会受到任何学术思想的影响,而事实上他们恰恰可能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思想的奴隶。
正如鱼儿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水里一样,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关于人性的流行观点,以致于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还可以用其他的视角来看待和反观我们自己。
我们或许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不俗气,会关心钱之外的其他事情,但是反过来,我们却很容易认为其他人工作完全是出于金钱的考虑。受访者普遍认为工资报酬对他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是社会的产物,我们会变成社会所希望的样子。一切的规则和激励措施的推行都必然诱导人们表现出规则制定者所希望看到的行为。
主宰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的技术是一个大大的谎言。它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它是一个威力强大的谎言,并且随着它在我们的社会组织中大行其道以及不断排除我们与工作可能形成的其他所有关系,这个谎言逐渐变得不那么“虚假”。同时,由于它自我实现的特性,我们不能指望这个谎言会“自然死亡”。为了扼杀它,我们必须培育其他替代观点,但这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