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里装扮成作家
2013年12月29日 03:40 来源:北京晨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英国著名小说家,被誉为英国小说界最优雅最独特的声音之一。1979年凭借《离岸》(Offshore)获得布克奖。《蓝花》(TheBlueFlower)是她的最后一部小说,获1995年最受好评小说奖,十九次被媒体选为“年度最佳图书”,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
没有人预料到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会凭借她的小说《离岸》夺得1979年的布克奖(英语文学最重要的年度书奖之一),托马斯·基尼利是当年候选名单中的热门作家,维·苏·奈保尔的《河湾》呼声也很高。“我忍不住去享受这场晚宴”,在不久后菲茨杰拉德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标准晚报》的记者非常坦率地告诉我,他们在文章中提到奈保尔毫无顾忌地喝醉了。”
颁奖礼服像是绒布睡衣
《离岸》是一部不同于其他入围作品的作品,用评委会主席阿萨·布里格斯的话来说,短小、深刻、构思精妙。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居住在泰晤士河上船屋中的船民,时间背景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的伦敦,正经历着经济危机的痛苦。整本书弥漫出来的是一种破败、陈旧、懒散的气氛,如同掠过潘帕斯草原一般,细腻而且悲伤。
菲茨杰拉德快六十岁的时候,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她在62岁时获得了布克奖,这个时候她是一个寡妇外加三个成年子女的母亲,住在她已经出嫁的女儿在巴特西的一栋房子里。为了参加布克晚宴,她买来布料给自己做了一件“礼服”,她在布克晚宴上的照片似乎向我们证明,作者是如何的苍老和乏味,她称之为晚礼服的棉布长袍更像是一件绒布睡衣。
记录的不是时代,是生活
《离岸》是菲茨杰拉德的第三部小说,之后,菲茨杰拉德又写了六部小说,其中两部获得了布克奖提名。由于无与伦比的写作技巧和著作的神秘性,她常被认为是当今最优秀的英语小说家。作家A.S.拜厄特说,她“不是一位英语女作家”,虽然她依靠“最朴素和原始的天资”,想要“装扮成作家”,拜厄特说这番话时仿佛是一种顿悟。
菲茨杰拉德的第四本小说,从表面上看是一部围绕着饱经忧患的老板和在战时英国广播公司的纯洁办公室女孩之间的爱和失的悲喜剧,更深层次,在作者的心里,这是一首诗,介绍了也门奴隶如何从爱到死。它们不是在记录时代,而是那时的一切就生活在里面。
令人期许地开始生命旅程
佩内洛普·玛丽·诺克斯(结婚前姓氏)是作为“来自于特殊家庭才华横溢的年轻女子,而对于这个女子是令人有很多期许的”样子来开始自己生命旅程的。她于1916年12月在林肯主教的老府邸里诞生,是克里斯蒂娜·诺克斯家的第二个孩子,她的母亲是主教的女儿,父亲埃迪诺·伊沃·诺克斯是一位喜剧作者,后来成为《笨拙周报》的编辑。
“她五岁时,全家搬到汉普斯特德,‘一个有牛肉店、旧书摊和大量清洁工、维修工的地方。’她八岁被送到伊斯特本,在她13岁时顺利进入到牛津萨默维尔学校,就像她家族的‘前辈们’一样。但在1935年那个春天,她被笼罩在母亲因癌症死亡的阴影中。在她毫不费力在首次牛津拉德克利夫大西洋拼字比赛中获胜之后,她加入了一个被称为‘莱斯女孩’的组织。”
几经波折和困境的家庭生活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佩内洛普曾在食品局任职,又在英国广播做过一段时间,法国沦陷之前,“空气……弥漫着紧张和忧虑气氛”,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当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压在一起时,一种疯狂浪漫地展开。
1940年夏季,她爱上了德斯蒙德·菲茨杰拉德,一个“潇洒、高大、皮肤黝黑英俊的”见习大律师和爱尔兰卫队陆军中尉。这对夫妻于1942年结婚,在伦敦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瓦尔皮。一年后,他们搬进了在汉普斯特德的小屋。在朋友们的印象中,德斯蒙德是一个“精力充沛、英俊的卫士型”人士,佩内洛普则是“有智慧的”。他们婚后有三个孩子、多次被迫搬家(住过一艘后来沉没了的船屋、统建房公寓,甚至还去过流浪人员收容所),经历了多年的教书生涯、数次受到打击并陷入过各种财务困境。
早期小说充满自传性因素
菲茨杰拉德将自己的小说描述成“悲喜剧”,她将笔下骇人的人物称作像自己一样的“灭绝者”。赫敏作为一位著名评论家,花了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进行专业评述。在菲茨杰拉德的早期小说中使用了许多自传性因素。《纯真年代》中她提出了“自欺欺人的政治幻想”,其中有一个节日是批评家挖起死去作家骨头的日期。
1957年,“非常突然”中,这是虚构的潮湿书店的依据,这里有可怕的街道,巨大的账单都蜂拥而来,佩内洛普在当地的书店做兼职工,这就是后来《书店》的雏形。1960年,菲茨杰拉德搬回伦敦,到格雷斯,“一个古老的木制驳船”,为了“让事情继续下去,佩内洛普开始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她开始睡在客厅,不再和丈夫共用一张床。“我不知道如果我不是一直担心他我会想些什么”,在《离岸》这本书里被遗弃的妻子这样说她绝望的丈夫。
英语版的欧洲玄学寓言
她的最后一部小说,《蓝花》如同她在前言的标题,是典型的菲茨杰拉德,看起来温馨、质朴,其实却如舒伯特的“冬之旅”般,用满怀热情表现着被遗弃和荒凉。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赫敏总结,是最接近于“英语版的欧洲玄学寓言”,如同穆里尔·斯帕克之于苏格兰语和伊萨克·迪内森之于丹麦语。
本书清新可读,委婉而学术,又不过于简单,这可能是因为赫敏使用了大量现实回忆和菲茨杰拉德孩子的个人档案,代替了刻板的叙述。也有人认为,菲茨杰拉德自己用了什么方法将那本来在很久以前毁掉的材料以其他的方式保存了起来。引用菲茨杰拉德晚期的名言,这一疏忽看起来十分遗憾:“它是怎么完成的”,“我一直问自己这是怎么完成的”,“那么她怎么办到的呢?”所有人都想知道。在生命走到尽头前,菲茨杰拉德售出两批废纸在得克萨斯州的哈里回收中心,包括后期小说的笔记和草稿。如果你看了这些,我想,你会更多了解她是如何“做到的”,但赫敏并未对此说太多。
原文作者 珍妮·特纳
(摘自《伦敦书评》)
晨报记者 何安安 编译
●传记: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人生》
作者:赫敏·李
出版:查托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