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不等于了解,而只有了解才能互相扶持。
最近三个人让我交叉验证了这个观点。
首先是廷伟。前段日子在群里看到他提出这个观点当时就特别认同。
我的微信好友不到2000人,基本都是我认识的,然而了解的有多少呢?
第二个人是戴愫老师,在得到听的课程《人脉力》介绍了155人脉法则,我们真正花时间和精力去接触的人,不会超过155位。真正了解的人数更是小于155位。而这155位也不是固定的,会随时时间,空间,职业等变化而变化。
当时听到这一点,对我的触动很大,印证了我这两年想通的一件事。
我的朋友圈子也变化过,有的朋友曾经亲密无间,因为种种原因疏离。虽然有新的朋友加入,但我曾经因为亲密的朋友变得疏离而特别难过。直到最近两年,渐渐想开,允许朋友圈子处于流动的状态。
想起张靓颖的歌词:能陪我走一程的人有多少,愿意走完一生的更是寥寥。
恋人如此,朋友更是如此。
想通了这一点,当朋友圈子流动的时候我不会像以前那么难过,也让我更加珍惜跟现在的朋友的相处。老话说“珍惜眼前人”,多是指爱情,用在友情上,也是毫无违和感。
第三个人是金娜。
我们加微信大约2年了吧,一直没怎么聊过,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没有交集。偶然的机会在周一我们去到同一个地方各自做了一个工作坊;离开的时候我跟另外一个妹子一起走,在红绿灯口的时候遇到了金娜。后半截路上聊了一下,主要是共同的爱好——演讲相关。在里要分别的路口还剩五米的时候,互相问了一下工作。
如果没有这一句,就没有然后了。
她刚换了个工作,而且是跨行。我马上就来了兴趣,要约她聊。她也爽快地答应了。然后我们就约了周三晚上她下班以后。
周三她十点才下班,然后马上联系了我。
一般这种通话不会超过半小时,可能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我们居然聊了一个小时,从工作到生活。惊奇地发现,她不仅做事扎实,有着过人的心理素质,有很多很好的习惯(精力聚焦,很少看朋友圈,更愿意看书),还对我现阶段的迷茫,用她接触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平台不同看法的例子引导我用不同的高度和角度看待。并用她的60岁人生倒推法,建议我也可以在这段时间尝试。我将155人脉法则介绍给她,互相分享了如何维护朋友圈。互有心得和收获,也很开心。
通过这一小时的聊天,我把她由一位点头之交,放入我的155人脉圈里。
寥寥数日居然产生了一个闭环——从接触这个概念,到深入了解,与过去的认知链接,再到无意中的实践。我对这个概念的体会比以往深刻很多。
跟身边的朋友认真地聊一个小时,我有多久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了?
平时加微信,然而其中多少人真的成为了朋友?又有多少人能够互相提供支持呢?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和城市,吃饭快,工作快,什么都快,但是维护一段关系,还真的需要去了解。
最后分享我自己最新悟出来的观点,比认识时间的长短更重要的是,认识的深度。于友情如此,于恋情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