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大道是贯穿汝阳县城的一条主干道,东起紫罗口,西至寺湾村。它与凤山路杜康大酒店交叉的地方正是人流汇集处。
早晨当我骑着电动车赶到这儿的时候,正好红灯亮了。在将近一分钟等待的时间里,我听到路边一对父子的对话。
父亲说“哎,这车真多呀,啥时候绿灯能亮?”
儿子说:“是呀,这些年咱们县城的车真多呀。多的几乎相当于十几年前郑州市内的车辆啦。”看来儿子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父亲说:“现在这么多车过马路真难啊!”他头发花白,腰身佝偻,看来有一把年纪。
儿子说:“是呀,现在等着过马路的人是多,不过,这里设置有红绿灯,人们按照规矩行走也快的多啦……”
父子的对话引起了我对交通工具变迁的回忆。
70年代,你在农村能见到一辆汽车驶过无异于天大的稀奇事,而且那车还是解放军军车——解放牌大卡车。大人们往往会停下劳作驻足观看,孩童们跟在后面追着看稀奇,全然不顾路面上扬起的满天灰尘,偶尔有车停下来,边有好多孩子围住它,东瞅瞅西望望,忍不住轻轻摸一下赶紧蜷缩回手。因为那时候人们来拉东西干活的是架子车,或者牛车。记得我小的时候,一次,父亲去城东煤矿拉煤,下午两个哥哥去接车的时候,我非得闹着一定要跟着去,结果大概到清气沟的地方遇上父亲,我们开始折回,可是五岁的我怎么也走不动了,开始他们轮流背我走,后来实在背不动了,只好折了些桐树叶放在车上让我坐。后来,回到家,他们全身湿漉漉的,我呢本来就黑吧,现在更成一块炭黑,惹得很长时间邻居都喊我“黑妞,”我也因此留下不能长时间走路的毛病。
80年代,开始流行自行车,但一般的人家很少能买起。每次我们去上学的时候都靠的是步行。我当时上初中的时候,正是当地开始取消高中的时候,但是学校里还有一届高中学生的。我年龄比较小。村子里的琴姑家买了一辆自行车,记得有一次她带着我往学校去,我坐在车后座上战战兢兢,感觉风驰电掣,道路两旁的玉米棵,飞一般的往身后远去,那种感觉,太美妙了。可是在下车的时候没站稳,一下子摔了一个狗啃泥。
90年代,县城发往乡村的客车很少,只有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如果赶不上,那么,就只好步行啦,所以能到县城去也是很多人的奢望。那时候。我已经上班了,每次回娘家一般是骑车子去,记得有一次,女儿不小心把脚夹在车轮里,孩子疼得哇哇叫。天冷啦,我们就坐一些三轮车回家,一路上颠簸不停,非常担心是否会出一些事故。一路上走的是心惊胆战。有一年腊月,我带着儿女走娘家,九点多坐上三轮车,但是堵在大街上走不了,最后到家差不多12点了。
后来,村子里开始通公交车,20分钟一趟。这样的时候就感觉回家方便多了。每次得回老家。都要坐上公交车。很多家里也开始购买摩托三轮车、电动车。人们出行的工具。所以乡村和县城的距离一下子也拉近了。几十分钟就可以打个来回。
这些年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购买汽车的人特别多,几乎家家都有了小汽车,所以车位就显得非常紧张啦。一些原来的老社区,旧楼房没有车库,造成了买车人很多的烦恼。随着一栋栋高楼的建起,设计了地下停车场,但是依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小区里边的车位也都变得,特别值钱。没办法,一些车主只好把车辆停放在街道上,想一想几万、几十万的车扔在大街上,有点儿让人心疼,可是没办法。车多地少,车主也只有这样了。
随着居民车辆的增多,乱停,乱放现象影响人们的交通出行。为了人们有一个更好的人居环境,政府部门也加大了整理的力度,对不按规定停放的车辆实施罚款、拖走等强制措施,渐渐地人们观念改变,行为规范,出行更方便,生活更加美好。
从 行走工具的变化里,我们深切体会到我们的人民越来越富裕了,我们的家乡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