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注册微博超过十年了(可恶,又是十年前的事),那么对碎片化信息的反思和批判也大约进行十年了。要说每天有什么除新闻外的新知,越来越多的人也是从社交网络中获得的零零散散的信息。不像从前那样,看一本还可以的书,至少会有或大或小的有体系的收获,现在有时候还真的一下不懂是用“小马过河”好还是“盲人摸象”好。不过虽然都说这种轻阅读带来的是知识获取的轻佻,但之所以人们沉迷于此,也是在于它确实也带来了身心上的些许轻松,再发展可能就是娱乐至死了。
这种娱乐,有时候也好像带来了一种幻觉,典型的就是冷知识。了解很多冷知识,可以显得很博学(但大多是奇形怪状的知识),尤其是稍微引申发散一下,就更厉害了。比如这几天看到的几条。
刚发现木乃伊那会儿,欧洲人认为这些尸体能够大补而疯狂食用。后来真木乃伊不够了,市面上就开始售卖新鲜尸体做的假木乃伊。从十二世纪一直到二十世纪,欧洲人把木乃伊当补品与入药的行为持续了至少八百年。
这一看就容易想到中医里一些奇怪的药材还有匪夷所思的药引,可能就要想到中西医的分歧,再联系到当下的疫情,再远点还能再讲到人类认识的进步和科学素养。这每一步联想都能写一篇小文章了。
再来个比较猎奇的。
法医尼古拉·米诺维奇经常将自己挂在实验台上进行自杀研究。刚开始时,他只吊了6秒钟就感觉脖子快断了,通过反复练习后,可以忍受25秒。在经历了多次疼痛、窒息、绝望和失禁后,他的身高显而易见地增长了。
这个其实一下有点不懂怎么切入,先是想到以前的倒挂长高法,然后浮现出电视剧里上吊后踢掉小凳子的画面,又想起《法医秦明》的各种分析,再不由自主地想到好多小说电视剧都不太科学,再发散下去可能要吐槽伪文艺风了。
不过,让我今天产生“日日有新知”这个想法的,其实是看到一条前段的时事评论。
疫情结束后武汉应该立三个碑,一为无辜民众的死难和牺牲,一为医疗人员的奋不顾身,一为官僚颟顸颛权害人。
核心内容一扫而过,但注意力完全被三个不认识的字吸引,颟顸颛都是啥字。马上搜了一下,却仿佛更困惑了,知道不是什么褒义,但还是不懂什么意思,又是颟顸渊薮,又是颟顸褦襶。下面来科普一下:
颟(mān)顸(hān),面大貌;糊涂而马虎。
渊薮(sǒu),聚集;深广;深渊;根源;鱼和兽类聚居的处所。比喻某种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
褦(nài)襶(dài),衣服粗重宽大,既不合身,也不合时。比喻不晓事;无能。避暑用的斗笠。
颛(zhuān)权,独揽大权,颛通“专”。
所以颟顸,就有点“憨憨”的意思,但不可爱,是贬义。颟顸颛权,有点像“肉食者鄙”。颟顸渊薮,通俗说就是傻子聚集。颟顸褦襶,就是“不清楚”。
汉语还真是博大精深,然而这样书面的词,即使在汉语大会上被“捂热”,估计也很快要凉吧。毕竟广大群众看了都是满头问号,失去了常用的语境,久而久之可能就变成不是实用词,而是“身体的象征、品味的体现”。这一会我又突然想到一款产品“龙龘天下”,当时一看就懵了,也不知谁想的。其实这个“龘”,音同“达”,但看上去不明觉厉,干脆都改叫“龘龘专送”、“韵龘快递”好了。
这么想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不管是冷知识还是生僻字,都是点滴的新知,如果稍用点心,也算是打开新天地的小窗,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更多乐趣,所以还是要感谢那些在网上有意无意分享这些的人!
最后分享搜索时看到的一张很传神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