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有所经历,或许都能从中“学到经验”,感觉有收获、有成长,比如说阅读《重返大厂》和解了部分创业心结,比如说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反映了我的回避倾向,但只是有成长,我开始觉得不够了。
成长是自己的,是内在的,是个人主观感知而言的,在外界看来,啥也没有。
而成长的另一面,可以说是没成果。所以用“成长”来“宽慰”自己,当然这也是个积极正面的视角,但同时也意味着成本沉没。
时间有限,也要控制这类沉没成本,减少没有成果的投入,尽可能更多的产出成果。
成果才是在外部世界有东西,能向他人交付、对他人有帮助的。
这么说的话,我开始希望自己做出成果来了。
02
我是个回避型依恋的情感倾向。
在依恋理论中有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混合型等四类,除了安全型,其他都是非安全型。
安全型的人据说很少,其他类型的多,所以其实,知道自己是回避型依恋不是在给自己贴标签,觉得自己有问题,自哀自怨。毕竟有问题的人很多,或者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问题。
这类倾向的行程多少都跟成长经历有关系,所以这个也不展开分析或说明,更想说的是,如何调整。
知道自己的行为倾向、成因之后,能够更清晰的审视自己,这才有了调整改变的可能,和希望。
03
最终,当然是希望往安全型发展,这个过程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
结合上述成果之所,大概是个内外兼修的过程。
回避型,意思是在面对矛盾、压力时会采取回避行为,不敢面对、解决问题,有很多思维、心理阻碍。
解开思想束缚,觉察到已有的限制思维并且不依循旧例,一点点的培养新思维和心态咯。
回避型的养成,也因为成长过程中有一个焦虑型养育者。要改变自己的类型,也意味着要发展出新的应对焦虑型养者的方式,更进一步说,要么建立边界,不让对方的焦虑漫延影响、干扰自己,要么解决对方的焦虑思维,从根上拔除。
后者的难度难得登天,即便有实现的可能,也必然是场长跑,不要妄想改变他人,他人只能自己改变。
能够做好前者已是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