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社交平台,一条煽动对立的帖子、一段掐头去尾的视频,都可能瞬间点燃人们的情绪。愤怒、焦虑、同情在指尖的转发中快速蔓延,却很少有人追问:我们的情绪,是否正被别有用心的人当作棋子?
网络时代,情绪成了最易操控的“流量密码”。为博眼球,部分自媒体刻意放大冲突、制造焦虑,用“标题党”挑动对立,用片面信息引导偏见。当我们被愤怒冲昏头脑,随手转发评论时,实则成了他人收割流量的工具——我们的情绪被消费,理性被搁置,而背后的操纵者却在流量中获利。
更危险的是,被情绪主导的舆论往往偏离事实。曾有网友因一段短视频,仅凭片段就认定某人“有错”,群起而攻之,直到完整视频曝光,才发现是一场误会。可那些刺耳的指责、过激的言论,早已给当事人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这便是情绪失控的代价:我们以为在“伸张正义”,实则在助长网络暴力。
不让情绪成为棋子,关键在于守住理性的底线。看到热点事件时,多一分冷静,少一分盲从;多一次查证,少一次冲动。毕竟,网络空间不是情绪的宣泄场,而是需要理性共建的公共领域。唯有清醒自持,才能让情绪归位,让舆论回归客观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