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班级中,有近50位孩子。这近50位孩子,他们的遗传素质、心智发展、个人习惯秉性、家庭生活的环境等,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就有高下、优劣的差别。
如果教育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儿童,那么它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儿童的天性与潜能。教育,在何种程度上消灭了同一标准,才能算得上彻底的,纯粹的教育,才能算得上是因材施教的教育。
以我班孩子的作业书写为例。
一部分孩子心智发展较快,脑的神经及手的精细动作发展较快,这些孩子的作业既正确,又工整漂亮美观。
如果以等级来衡量,无疑这些孩子的作业等级经常会是最高等级。当然,他们所得到老师的积极评价、乃至鼓励与奖励就会越多。这些孩子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因为积极、正面的评价会极大地促进儿童发展。
与此相反,一部分孩子心智发展较慢,脑神经及手的精细动作发展较慢,这些孩子的作业可能正确,但书写质量可能差强人意,或者有些缭草凌乱。无疑,按照班级作业质量的同一个标准,这些儿童所得老师评价的等级应该是较低的,或者是负面的。
当一个儿童所得评价长期过低或负面,他一定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产生极度的不自信。当然,这些儿童在以后的自我发展中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实际上,一个班上近50名儿童,远远不止这两类差别,近50名儿童都有各自的差异。
心智发展较快的儿童当然应该得到他们应得的鼓励评价,但是,那些心智发展较慢的儿童也应该得到他们应得的鼓励性评价。
只是,对这些心智发展较慢的儿童应降低对他们评价的标准,使他们感到自己时时被肯定,从而产生出对自己的信心,促进他们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以取得更好的发展。
事实上,在我的作业评价体系中,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特别是那些心智发展较慢,书写较差的儿童我常常会降低标准而给他较高等级的评价。
这些儿童由于经常能够得到积极的评价,他们的书写、作业质量也慢慢在向那些心智发展较快的儿童靠齐,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这一案例带给我们的家长以及家庭教育一些什么启示呢?
首先,每个儿童的遗传素质、心智发展等都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所以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一定是个性化,差别化的教育,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
只有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心智发育程度对他们施以恰当的、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才可能获得最大化的发展。
其次,对自己孩子的发展评价,以他们本年龄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为总的指导原则,做到家长自己心中有数。同时,以自己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为依规,在此基础上,不断地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进步。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最忌讳的是以别人的孩子的标准为标准。别人的孩子能考高分,于是也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能达到高分;别人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发展得较好,于是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参照,要求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发展得较好……这就是所谓别人家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及生活中,一个孩子总是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中,他的发展一定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一个家长老是以别人家孩子的高标准为参照而忽视自己孩子差异的实际,往往会因自己的孩子达不到高标准而变得焦躁,内心失衡,甚至会采取一些过激措施对待孩子,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是最差的。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两类人正确而积极的评价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一类是老师。这里暂且不论。一类就是家长。
长期生活在别人家孩子阴影中的孩子,在与别人的长期比较中,一定会产生严重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首先来源于家长对他们的不认可,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好,从而产生怯懦、自卑的心理。其次,他还来源于不能超越别人的自我认同的降低。
那些总能给予孩子积极评价,并相信自己的孩子的家庭,事实上,他们的孩子发展得更好。这些孩子更自信、积极、乐观,并有十足的安全感。这些良好的情绪当然会促进他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反,那些总是给予孩子负面评价家庭的孩子,孩子更焦躁、消极,缺乏自信与安全感。当然,这些孩子很可能变得情绪恶劣,心智及学业发展也必然受限。
我一直主张,对孩子的鼓励、评价,只要他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发展,就应该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
不要眼中只是别人家的孩子,家长的眼中既要有别人家的孩子,以此为参照,更要有自己家的孩子。
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并适当放大,鼓励其发挥所长。同时,也非常明白自己孩子身上的缺点与所短。与此同时,针对他与别人的差异,制订一个略高于他自身实际,同时通过自身努力又能达到的标准,那么孩子就能逐步获得进步与发展。
无限地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无限的包容与鼓励,并给予他们智力的支持与亲密的陪伴,我相信,即使孩子有暂时的落后,他们也会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并发展最大化。
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