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念家乡,跟所有外出打工的人一样,我对家乡的思念从未间断过。怀念家乡的大山、蓝天、小道、、、甚至漆黑的夜晚也觉得家乡的会更迷人。
高中毕业就选择出来工作的我,并没有和其它同学一样选择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但是尽管选择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我还是经常看到同学们谈论很怀念在家乡的日子。
出门在外的人,有谁又是不想念家乡的呢?我想应该没有人说不吧!
然而在想念之余,我看到的是当地人对外来人口理解与否、尊重与否的问题。不知道有几个外来同胞们遇到过“看不起外地人”这样的情况。
我就曾有过。
刚毕业离开家乡来培训班学习的时候,我接触的几乎都是本地人,当他们在我口中得知我是云南人时,大家都会带有同样的疑问和好奇——你们云南是不是很穷?你们吃饭是不是都不用筷子的?你们那的人是不是都很黑?面对这种问题,我都是尽量解释,但发现并没有什么卵用,所以只能笑笑为之。
有一次上美术课,有同学问我“你们云南是不是每家都可以种植罂粟?”听到这样的问题,我有点尴尬,谁都知道罂粟是毒品,我说不是,她就一定会相信吗?静静的过了几秒,坐我旁边的一位女生说:“现在国家对毒品控制的如此严格,罂粟作为毒品的原料,肯定也是禁止私人种植的啊”。我到现在都还能清楚的记得她看向我微笑时坚定的眼神,那里面有信任和理解,让我心酸的心情瞬间温暖许多。
有时我会想这种疑问,是因为云南地处边境?因为云南高山四起交通不便?因为云南一度毒品兴盛?不论是其中哪一个,都没有让人听了有种“哇,你们云南这么好”的幸福感。
其实在他们不知道的背后,云南有着四季如春的气候,被称为春城;云南很多地方都是中国甚至世界的旅游胜地之一,风景如画,景色人,比如大理,比如丽江,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地方。
这片肥沃的土地孕育着一群善良又质朴的人,可却鲜有人理解。
之前碰到过一次“热脸贴冷屁股”的情况。
工作之余去找一个培训班的同学,听她说新开了一个服装店,想着去看看,顺便祝她生意兴隆。去的路上我正好碰到在学习的时候我们都喜欢吃的当地特产,我就买了一点带着过去,去到那她的妈妈也在。我和朋友打过招呼,就看向她妈妈说:“阿姨好,吃点这个吧”。可她没理我,转头对着我同学说什么衣服要放哪里才好。
当时很尴尬,更多的却是心酸,突然间就想到在家乡的各种温暖。
年前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同事指着一盘菜问我:“这是不是外省菜?”。我有点严肃的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外省菜,我只知道这是什么菜”。也许是感受到我对这类话题的敏感,同事突然静静的没说话了,这样的情况反倒让我有点无措。
事后想想,我又何须那样执拗,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离开家乡,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那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忧伤。而我,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理解这份辛苦。
我能做的,只能是让自己内心更温柔,才能抵御类似这种敏感的词语。
生活在外地的朋友,应该是很容易感受到‘外省’二字的心酸的。穿的衣服颜色款式和平时不一样就会说“怎么穿的像个外省仔一样。”;出门吃东西会碰到“这家是外省人开的,看着就不怎么卫生。”;“这种猪肉是外地猪,不好吃。”、、、、、、
面对这种时刻,你们是怎么对待的呢?我后来选择了听不懂,我没办法和他们争论,因为即使我暂时赢了,我也还是改变不了他们内心的认知。
这是个需要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许会很漫长。但我愿意用心等待。
还记得初中语文课上老师说过的一段出差经历。她和同事一起出去学习的时候,同去学习的外地朋友们有人问她:“你们云南都吃些什么,听说经常只能吃野菜,吃饭的时候也不用筷子”。老师说:“我们每顿都吃三七炖鸡”,同事奇怪的问老师三七是什么,当时老师幽默的回答说:“三七就是你们说的人参”。然后那位同事惊讶的说:“原来你们吃的这么好的”。
后来这位同事慕名前去云南,结果满载各种惊喜而归。还和老师成为了朋友。
那时听老师讲这个经历的时候仅仅觉得搞笑笑,现在回想起来,老师这样的回答更显幽默和从容。试想,如若老师回以更严肃的话语,或者向同事普及云南的各种优点,结果会大不一样吧。
我是外地人没错,但我不想要因为自己背负外地人三个字,而变的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每个地方也都有不一样,有好有坏,有强有弱。而我们需要做的是:不管外地人,还是本地人,我们都应该放下心中的那份别扭,重新审视和接受身边的外省人。
用心感悟,用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