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小豆子
大概是在8月中旬,我无缘无故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又没有音乐教室可上课了。惊醒之后,我就掐指开始盘算:学校现在有四间音乐教室,先前有三个音乐老师,还有一间空着,假使新进一位音乐老师,那我们正好每人一间。我想了一下,觉得这应该是个反梦。
8月23日,开始进入上班节奏。听到学校来了三个音乐老师(两个进寒山),我不禁对自己这种超然的直觉感到神乎起来。我冷静后细想了一下,真有再次失去音乐教室的可能,于是在心里作好了最坏的打算:这一次,我无论如何得厚着脸皮狠狠心,死命占一间教室,因为我需要好好上我的课。后总算在教导有心的安排下,我成功和小陆老师合用一间音乐教室(五位音乐老师,四间音乐教室)。对于一些课务的冲突,我们也非常巧妙地进行了再调整。这样的结果,也算圆满。
怎么说呢,我是一个有着将近30年教龄的音乐老师,也是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位专职音乐教师。回顾我的教学经历,我好像始终在为“有没有自己的教室”而烦恼。这一路的心酸,大概也只有我自己明白了。于是,我就很想说说:为什么音乐老师需要有一间自己的教室呢?
音乐教室,就是提供师生共同学习音乐、鉴赏音乐,可以进行集体教学与个人才艺展示等教学活动的固定室场,也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场域之一。音乐教室,还应包含必要的装备设施、媒体设备,配足音乐教学使用的钢琴、教学乐器、图片光盘等辅助资料。一间音乐教室,往小里说,它为孩子上音乐课而用;一间音乐教室,往大里说,它就是指向孩子的未来生活。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学习就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1.一间教室,是音乐老师“安身立命”的地方。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我夸大了“一间教室”对于音乐老师的作用,没有教室的很多时候不也过来了吗?话是这么说,但那些“苍白”的过去是禁不住细想的,每想一次,悔意便会加深一些。就像,明知道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但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使得你总是被迫“退而求其次”,这种滋味,反正我觉得不好受。
身为老师,是否把工作时间的最多部分献给了“自己的教室”,献给了“教室里的学生”,这一点,是很考量人灵魂的。按常规工作,一个音乐老师每周有16节音乐课,1-2节社团课,加之课前准备,这样计算,一天老师至少有3-4个小时及以上时间是在教室里和学生度过的,这是纯粹意义上的音乐课时间,还不包括音乐老师兼任副班的带班时间。
是啊,老师就是守着一间小小的教室,执教一堂又一堂的音乐课,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学习内容,生成一个又一个的师生故事,目送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出教室……没有教室,何来学习?没有教室,何来成长?没有教室,何来故事?没有教室,何来情感?……一间小小的教室,构筑起的是一个个生命的场域,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与情感的建立也因此得以发展与延续。这好比一场场精彩的舞台演出,舞台就是最基本性的必要保障。
站在教室里,音乐老师就是靠自己的专业技能解决生存之道,凭劳动吃饭,凭能力做事,像个勤劳的农民,辛勤付出,有所收获,真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若田地荒废,便颗粒无收。特别是对一些新老师来说,没有教室就等于捆绑或阉割了他的才智,教师有技却无处展示、有才却无法施展。我知道,哪个领导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不重视专业学科的人,每个负责人都显得毫无办法的样子,最后还是得音乐老师自己要去接招、自己要去面对,自己要去做那些“无米之炊”的事。这种无奈,实属一种隐秘的伤害。
都说,身在教室心在教室,这大概就是音乐老师寻找的所谓安全感与归属感吧——让心有一个自己的地盘。一间教室,除了物理层面的所见,其实还有心灵层面的稳定感、舒适度等。有了物质层面的满足,学科使命与教师担当才可能慢慢建立。我们的新校区才启用几年,这种随时都可能“失去”教室的尴尬境地还是让音乐老师们惴惴不安啊。
2.一间教室,是音乐老师专业成长的地方。都说,一个老师的成长在课堂。音乐老师的成长,也一定是在自己的音乐课堂。我想,音乐学科有其特殊性,音乐老师的专业能力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否拥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第二,是否有自己的课堂实践与研究。扎实的专业技能,助推教师课堂实践;教师的音乐课堂实践,离不开其自身的某些专长与特长。这两个层面是相互作用,互为支撑的。
之前,我说音乐老师有将近一半的工作时间会在课堂上与孩子一起度过,还有一些空余时间除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就得花在专业技能的自我训练上了。琴不离手,曲不离口,说的就是每天的技能训练。每一间教室,可以是音乐老师的个人工作室,音乐老师的每日功课有:弹熟教材内容,适当提升延展(琴技);唱熟教材歌曲,优质示范演唱(声乐);专长专项训练,才艺锦上添花(专长)。身为音乐老师,我觉得还是美的使者与美的传播者,很可能会在学校担任活动主持、艺术指导、活动策划等工作,所以音乐老师还需要学习演讲与舞台表演,还需要养成阅读与写作的习惯,等等。
甚至,音乐老师还是课堂教学的审思者与研究者,能把一些日常的教学问题提炼出研究点,并以此开展相关的课堂研究。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越发多起来,也让我们看到专业老师一样可以做课题研究,一样可以把研究做得有声有色。以我自己为例,我觉得自己每执教一次公开课,便会持续思考很长时间,形成文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1998年我首次参加市级评优课,执教《金蛇狂舞》一课,我撰写的教学设计发表了;2003年我第二次参加市评优课,执教《新年真快乐》一课,我的教学设计又发表了;2005年我再次参加评优课比赛,执教《丰富多彩的京剧》一课,把前前后后的思考与记录梳理提炼,《在京剧艺术中探幽》一文发表。随着自己思考的深入,我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级别也越来越高。除了教育故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也有相关课例记录、学科论文。这几年,我虽然发表的文章不多,但我积累了很多实践素材,感觉自己更像一个独立行走的音乐老师了,耐心记录,理性思考,从容生活。
我知道,多年没有音乐教室的日子让我走过了一段灰暗的弯路,沮丧、落寞,无计可施,但我还是没有放弃对自己的美好期许。以致现在,我更知道拥有一间教室对我是多么富有意义:
1. 保持一份洁净与美好,让每一个走进教室的孩子感到舒适与温馨;
2. 定期打扫与整理物品,增加绿植,美化环境,室场具有艺术美感;
3.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媒体打开,室内通风,自主练习教材内容;
4. 认真上好每节音乐课,相机游戏,故事串联,课堂充满童趣快乐;
5. 打造安全的生命课堂,尊重孩子,关注个体,引领孩子成为自己。
6. 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充满热情,倾心投入,保持一颗学习之心。
……
真的,愿你我都能拥有一间自己的教室,带着一群群孩童,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与音乐为伴,做事做梦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