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东北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三四月的东北,乍暖还寒,虽说节气已过了惊蛰,大地却仍像贪睡的孩子,久久不愿醒来。
待到五一,田野里才算真正热闹起来。
春天,人们的餐桌上,也多了野菜的香味。每年这个时候,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拿起挖菜的小刀,直奔家后面的到田埂上挖野菜。
这已经成了我的一个习惯。
最先透露春的消息的,除了婆婆丁,还有柳蒿芽。柳蒿芽的出现要比婆婆丁晚一些。一般过了清明,婆婆丁就陆续窜出了地面。
相比遍地都是的婆婆丁,柳蒿芽显得比较珍稀。它们或长在田埂上,或长在小河边,总归是有水的地方,才能找到它们。
摘柳蒿芽
要吃柳蒿芽,必须是在五一前后,莫一年早些,莫一年晚些。太早了,柳蒿芽还没有萌出;太晚了,柳蒿芽长得过高,就老了、不能食用了。
刚冒出小尖的柳蒿芽吃起来最鲜嫩。它们往往贴着地面,不仔细看很不容易发现。柳蒿芽都是成片出现的,发现了一棵,周围一定有一堆。
摘柳蒿芽的工具只需要一把小刀。发现目标后,用小刀轻轻在柳蒿芽的根部拉一下,柳蒿芽就摘下来了。
摘柳蒿芽是很需要耐心的。餐桌上的一小碗柳蒿芽,背后是一筐,而且是一棵棵摘的。
柳蒿芽很容易和蒿子弄混,区别它们的标准就是柳蒿芽的根部光滑、呈红颜色,而普通的蒿子外表有绒毛,根部是白色的。
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二姑去我家串门,带我们几个小孩去挖柳蒿芽。我很快就挖满了一大筐,兴冲冲地拿回家给妈妈看。结果妈妈发现,我挖的是一筐蒿子。
后来,在挖柳蒿芽的时候我就注意观察,尤其会看它的根部,有种透明的红色。而且,柳蒿芽很小,不像蒿子一样长得高高大大。
我一般都是放学后或者傍晚去挖柳蒿芽,都是去我家后面的田埂上。
从小我就对夕阳有种特别的偏爱。长大后,我读到那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眼里浮现的,就是我在挖菜时,身后的那轮慢慢落下的红日,还有田埂边慢吞吞回家的老牛。
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一缕缕青烟,夹杂着米饭的香味、炸辣椒酱的香味、炖豆角的香味,间或听见大人在吆喝:XXX,回家吃饭啦!
我一点点挖着柳蒿芽,想着一会儿我也回家吃饭了,我家饭桌上还会多这么一道清新的野菜,心中有了一丝美意。
餐桌上的柳蒿芽
摘回家的柳蒿芽,需要先一棵棵摘干净,捡出带进去的杂草或摘错了的蒿子,然后用水洗干净。
吃法也有几种。可以把柳蒿芽焯水,然后放入凉水中,再把水攥干净。炸一碗辣椒酱,直接蘸酱吃。
还可以做成汤,清汤或放点土豆都可以。炖成汤的柳蒿芽有种野菜特有的香味,略有点苦,又有点涩,但一吃就知道这是春天的味道。
我家最常做的,是用水焯之后直接蘸酱。当然,蘸酱菜还有黄瓜、大葱、干豆腐、香菜、婆婆丁等。
柳蒿芽只长在有水的地方,所以能找到它的地方不多。挖回来满满一筐柳蒿芽,焯完水之后只能剩下一小盘,再加上它季节性很强这个特点,因此是饭桌上的稀罕货。
在我家,一般都是我去摘柳蒿芽,我也很喜欢做这件事,每每乐在其中,享受夕阳下那种安静和收获的喜悦。
嫩绿的柳蒿芽摆在餐桌上,给经过一个冬天的餐桌上带来了绿意,告诉我们,有一个春天要来了。
别了,柳蒿芽
自从上大学离开家乡,就很少能掌握最精准的时间,去我最喜欢的田埂挖柳蒿芽了。
有一年五一放假,我兴冲冲地跑到田埂边,想要挖柳蒿芽,但遗憾地发现小河已经干涸了,两旁的水田地已经改成了旱田,这道用作引水渠的小河也失去了作用,两旁杂草丛生,但没有了柳蒿芽的踪影。
是啊,柳蒿芽是离不开水的。水没了,它怎么又能在呢?
但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想去那里走走,在田埂上坐坐,再看看美丽的夕阳,听听乡亲们熟悉的喊娃回家的声音。
有好几次在梦里,我闻到了柳蒿芽的香味,它们一团团,一簇簇,在小河边,肆意生长着。
那些肆意生长着的柳蒿芽,就像那些个美好的年华,只能出现在梦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