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假期开始(马骊山)

这座山高1010米,是这座小城海拔最高的山。

相对较对面的西山,马骊山就显得平平无奇,除了高,就没有什么特色的山。

马骊山和西山同属一个山脉,从西山半山腰绕过水库,西山茶园,来到有名的前进村——这个村子作为观光旅游的美丽乡村被重点打造,有罗秀米粉、茶文化体验园,还有好几个看起来还不错的民宿之类。村子入口处有停车场、卫生间等公共设施,可能因为疫情,这些都许久不用,卫生间没有水,据说有条街可以穿过村子,有家网红米线,很可惜,我都走了,还没有吃到。

山谷有人居住,一个村子挨着一个村子,种着一年四季都开的三角梅、大大的木瓜,和其他各种我不认识的植物,村里有农家乐、有游泳池,有小规模的停车场——这些都是为上山的人准备的,将村子的公共用地稍微平整下,插上块牌子,就是自己的了。

村子里有小池塘、有鸡鸭、有狗,都是憨憨的土狗土鸡,在村子里横行霸道,肆无忌惮,见人也不叫也不怕——想必天天爬山的人,在它们眼里已经没有什么稀奇。

村民们住的相对集中,种植者茶树、水稻,和各种果树,恬淡宁静,鲜有能遇到人,爬山的人倒是不少。

靠近山脚的村子,从山谷慢慢向上,住到了山坡上。从这里开始,山谷平坦略有起伏的路,从此结束。

往上首先是茂密的竹林,清脆新鲜,在蓝天的映衬下更加苍翠,尽管竹子又高又直,可是坡度却让人望而生畏——每个坡都不是很长,可是很陡,很考验人的肺活量。

每转几个弯,道路两边的植被就换一种,可惜我都不认识,我只知道从山脚到山顶不过4公里,却走的格外艰难。

不断有人上山,也不断有人下山,有人开车,有人骑车,还有人推车,不管哪一种,这条路都给了他们巨大的考验。

也就忽然理解了,为什么这个省盛产鬼火少年了。这山坡,这路面,不骑着机车飞上去,怎么证明体验自己不一样的青春。

越往上,越阴冷,能感觉到天气没有变化,却有种深林特有的幽冷,落叶在地面上枯萎,被踩碎后黏在路面上,深深浅浅的拒绝离开。

路面是新修不久的,道路两边还有防滑的砂石,其实这地方可以就地取材。

在距离山顶还有1.4公里的时候,遇到两个爬山的人,他们告诉我,这1.4公里需要走半个小时,坦白说,我十分质疑。

后来,事实验证了他的正确,我确实走了半个小时。

在距离山顶1公里的时候,硬化的道路就此终结,剩下的就是没有修的野路,相比较硬化过的山路,野路反而好走,还没那么陡。

转过两个弯,就能看见不远处的山顶,很多机车少年们带着各种拍摄装备,从单反、无人机到直播设备一应俱全。

从这里开始,山上就很有冬天的感觉,绿植变成了荒草,整个山坡都是荒芜的黄,和冬天特有的阴冷,和山脚下的照射在市区的阳光像两个世界。

再往上山坡上,有很多地质运动留下的大石头,很明显这里是网红打卡点,从这些石头的光滑程度和磨损程度来看,这里很受欢迎,大概有点不拍一张,不足以证明自己来过马骊山。

这些石块中,有两块格外醒目。一块像复活岛的人面石,一块像《普罗米修斯》里面的造物主面具。

山顶是一座电视塔,尽管山上修了一条路——大概是为了车走,爬山的人依旧选择在陡峭的山坡上行。这里就出现了奇怪的一幕,天空在这里陡然分成两部分,一半晴天,天空明净晴朗,云朵可爱洁白,另一半黑云压顶,大有风雨欲来的架势。面朝乌云一边,劲风狂吹,面向晴天一边,微风徐来,神清气爽,着实神奇。

山顶的电视塔下,是成群的牛羊,这里的牛不像北方的牛那般高大,反而娇小玲珑,大牛如此,小牛亦然。不管是大牛还是小牛,都有点怕生,又有点不怕——它们不避讳人,但也不许人类靠近它们。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但是你靠近我,我就要远离你!

下山的时候,遇到了1.4公里处遇到的两个人,他们在1公里处选择折返,毕竟这坡度对于低海拔地区的人来说,有点痛苦。

再次遇到他们是在山谷的村子里,他们骑着摩托车超过我们,并感叹:这两个人,走的真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