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上大学要去外省的理由是 可以离家远一点,不用被家里长辈管着。
我不是,家里没有长辈管着我。我从小放养的,奶奶照顾我的起居,但是所有决定都是我自己做的。我去外省上大学的理由,就是想去玩。在西南地区找一个基地,开始四处游荡。玩够了四年,再回家。
大学时期,除了过年回家,我基本上都在路上。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在路上,会发现很多生活用品都不是必须的。 不属于起点,也不属于终点,你就是你自己。
你的生存空间可以很小,围绕着几个固定的坐标来来回回,就足够满足你的一切需要。也可以很大,拓展你留下过足迹的范围。
你选择的生存方式,是你选择的跟世界对话的方式。
每逢佳节倍思亲,浓浓的以家为世界中心的对话方式。在传统熟人社会中,差序格局,以自己为圆心画圆,离圆心越近的人,就越是亲近。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就此展开,交织成网,个人镶嵌其中。
个人只不过是这种文化中的一个节点,个人的感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网的存在。强调落叶归根,强调慎终归远,都只不过是通过文化表达,把个人归到这张大网之中。
国庆节放假,明天要回家了。其实我一点都不想回去。除了见见亲人,在家里待着一点意思都没有。既不能创造价值,也没什么有趣的消遣。
我一边活在现代社会,大部分的人际关系都是与非亲属发生的,甚至命运中的重要影响者也都不是亲人,但一边仍然承受着熟人社会留下的规范,守着放假过节回家的传统。这种感觉,就好像,其实我根本不希望每天吃饭那么麻烦,可是,不管两次吃饭间隔的时间里,你做什么好玩的事情,你还是要吃饭,还是要回到那个基点。
从统计学来说,单个个体的行为是可以忽略的。作为个体,你可以选择不乐观,不与人为善,甚至不喜欢活着宁可选择死亡。当然你可以选择放假过年不回家,每逢佳节不思亲。
文化通过大量个体的行为来表达。作为自然选择的结果,以成功繁衍更多后代为优势的文化基因。所以流传甚广的这句话,一定是叫做每逢佳节倍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