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想讲述一个女孩的真实故事。
女孩名叫李南,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是一个村子的。
她出事前一星期我在上海,她给我打过一个电话,电话里,她语气非常的平静。
我问她:最近在家过得怎么样,我知道她暑假在家学驾照,没有外出打工。
“挺好的,就是在家挺不开心的”。她淡淡的说,我却听出了她语气之外的难过。
我刚想安慰她,听见电话那头隐隐传出一个粗旷的声音,我听不清内容,但是我知道是她母亲,上小学经过她家门前,总能听见她母亲在叨叨个不停。
“我去吃饭了,不给你说了,再见!”话音刚落我就听见挂机的滴滴声。
这是李南就给我的最后一句话,最后的“再见”成了永别。
我回家来送她最后一程,看着她父母亲人哭的死去活来,我嘴上说着安慰的话,心里特别想对她母亲怒吼。
因为我知道肇事者是谁?
是她父母亲人。
李南小时候是个乐观开朗的女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她变了,变的每天闷闷不乐,我问她怎么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总是争吵,总是围绕一个字“钱”。”她把头埋在肩膀里。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她,我家情况也不好,但是我有爱我的父母,她从来不当着我的面抱怨生活的千辛万苦。
那个时候我和李南都在读小学,快升入初中时,李南父母因感情不合,母亲去了浙江一个城市打工,父亲身体不好在家干干农活。
我以为李南离开她母亲生活会变得好起来,没想到她奶奶和她妈妈一样。
李南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什么事情都自己憋着,我不问她,她从来不说。
一次,我去李南家找她一起乘车去学校,李南奶奶从口袋掏出一把钞票,面值几十的都有,我和李南趴在桌子上看着她在那慢慢找,最后递给李南五张十块的票子。然后哭哭啼啼的抱怨:“南南呀,咱们家穷,你妈又不要你啦,你说说这咋办,唉,唉……”
“我妈出去打工,没有不要我。”李南朝她奶奶大吼了一句,拉着我拿着包冲出了家门。
在车上李南眼泪像泉水一样涌出,我抱住她,拍着她的肩膀。
“你以后可以问你妈要钱,她不是在打工吗?”我突然想起李南妈妈,那个精明的女人。
李南抽噎着,半天憋出一句话:“每次一说起钱,她都不让我说完,直接说,给他要去,然后就挂了电话”
李南用嘲讽的口吻讲:可能我和弟弟都是捡的吧!在他们眼里抵不过那几个臭钱。
据我了解,李南家没有那么困难,她家情况比我家好太多,她爸爸是不能挣钱,但她妈妈工资好像还挺高,一个人在市里买了一套房,她爷爷有退休金,一个挺有能耐的人,可是什么都听自己老伴的。
我们是两个星期回家一次,50块钱,我妈都给我100块,还给我带好吃的,还怕我饿着。
我爸在工厂打工,工资微薄,母亲在家种种地,我还有一个哥哥,马上结婚还得盖房子,我没有爷爷奶奶,这样的家庭,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穷,我只是感觉很温暖,生活也许不容易,但不枯燥迷茫。
李南走了,是死于自杀,在房间喝农药,她走前在自己房间门上写一了一段话:亲爱的妈妈和奶奶,我想去另外一个世界看看,那里没有贫穷,没有那么缺钱,没有那么忧伤。
这个仅仅活了20岁的姑娘,懂事起都在忧伤的姑娘。一个活生生被家人逼成抑郁症的姑娘,一路走好,天堂没有忧伤。
李南走后她的母亲痛不欲生,她以为孩子只是过得穷一点,没想到会这么忧郁寡欢。
孩子的幼年是非常敏感的,他们知道家里没钱,很穷,但是他们不需要他们的爸爸妈妈每天反复提醒,念叨很穷。
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每天围绕“穷”生活。
希望家长们无论你们怎么感叹生活,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家庭。不恰当的“穷养”不仅会使孩子失掉生活的趣味,甚至会断送孩子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