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坚持公开写作第11天了。我有时感觉自己的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但要我去写时,又不知道如何下笔。
我发现自己有点急于求成,有点焦虑,想放弃写作了,于是我想去寻找写作的方法。
前天我去书柜找书时,无意间看到了弘丹老师的《从零开始学写作》。
我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之后,知道了写作其实是一种习惯,是可以养成的。
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是被习惯塑造的,优异的成绩来自于良好的习惯,而非一时的行动。
1.反抗期,在暴风雨中前行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我们进入了“写作时代”,写作不再是作家的专属。我们都可以成为写作者,可以为自己的思想和品牌发声。写作成为这个时代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我突然想起自己三年前,花1700 多元报了一个的写作班,但只坚持了几天就放弃了,想起来心疼呀。
那时候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包括写作不自信,不知道写什么,在意他人的评价,还有就是觉得自己脑子里空空如也。
现在我想一想真傻,只有输出才能倒逼输入。我一直以为写作之前,一定要看了很多书才能去写,但人生不可能什么都等你准备好了才行动。
而我现在想写作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记录自己的生活,缓解自己情绪,做一个斜杠青年等等。
但最重要的是,随着自己写作,我越发了解自己,向自己学习,知道了自己的需求和梦想。
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以书本为伴,向圣贤学习,向优秀的人学习,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我也想成为生活的挖掘者,以“像阅读一本书一样去阅读世界”,更好的体验生活,发现人生的美好和真谛。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也想成为一名实践者,向自己学习,践行所学所思,帮助他人成长。
既往我们有了写作的梦想,我们现在就开始写作吧,但不要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一开始就想出一本书,或者写出 10 万+的文章。
从记录我们的生活开始,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就像电视剧我的《我的阿勒泰》一个场景,“如果你想写作,就从自己的生活开始写起,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因此,我们只管去写,从写一句或几句话开始,甚至只写几分钟都可以的,这就是养成写作的第一步。
2.不稳定期,建立持续行动的机制
说实话,轻松写几句话或几分钟,行动起来还是很简单的。
但毕竟我们的生活是变化无常的,有时需要工作聚餐、同学聚会或者加班,这时新的习惯容易被破坏。
有时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或者状态不佳的时候,我们也容易放弃写作,这时我们需要持续的行动。比如我上完夜班,我就只想躺着或者刷手机,连书都不想读,何况是写作。
但我们可以将写作模式化,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写作,甚至规定写多少字都可以的,从而建立持续写作。
我也采用书中的写作方法,即毫不费劲地写作法,其目的是约束自己的无意识,而不是写出精彩的文字或流放百世的句子,只是写下真实的自己,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我一般会6 点左右起床,然后就书写。我会写下任何我想写的内容,如我的梦,我的感受或者最近的生活,写完就可以了,也不去阅读和思考。
其次,是我们写作之前不要看任何书籍,每天早上重新开始,也不需要重读昨天的内容。
最后就是做到让自己在任何特定时间段内进行写作,如我看完书籍之后,就想会写读后感。其目的:一是输出倒闭输入,二是对提升自己的思考力,三是加深自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当然我们毕竟是人,而不是机器人,虽说今日事今日毕,但如果实在完成不了,就可以选择明天写。
有时我们也需要给自己奖励,让自己有更好的动力前行,如写完多少文章,奖励自己一次旅游等等。
3.倦怠期,习惯引力最后的反抗
任何习惯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容易陷入倦怠期。就比如阅读,我曾经看了一段时间的国学,感觉自己没有丝毫进步,还在退步。我现在就会特别厌烦,不想看国学了,其实我当时继续坚持下去就好了。
写作同样如此。这个时候其实也是进入了倦怠期,我们容易陷入无力和懒散的状态,不想写任何东西。
其实,这时候我们也陷入了平台期。就像周岭老师所说:“几乎任何学习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会变慢,进入平台期。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展,甚至退步,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被不停地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事,就是不要否定自己,降低自己的期待,继续就努力就好。
就算我们写不出好的内容,把写作当做练习也好,只要不停地写作就会有进步。我们要学会把写作成为自己生活方式,成为自己的本能。
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换个环境,如公园里走走,激发新的灵感。
我们也可以适当的时候把写作放下,等到精力充沛或者心情愉悦的时候继续写作。
我们也可以制定新的规则,如阅读和写作结合,或者和一群小伙伴一起写作,帮助自己度过这个时期。
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后,它能帮助我们记录自己的人生,就如罗曼·罗兰所说的:“最好的美在于能够赋予瞬间即逝的东西永恒的意义……壮烈的诗句、美妙的文章犹如罗马的铭文,永不被时代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