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谈到,流程图和思维导图的区别,这次我们来看看L先生的流程图如何提升学习效率。
逐字阅读错在何处
举一个当学生都会遇到的例子,做英语阅读,如果用逐字逐句地看,很可能抓不住重点。这时候英语老师就会说,大家要抓主旨句,根据题目来回看文章。
这种方法的确可以压缩答题时间,争取高分。这就是直线阅读和结构化阅读的对比。
传统阅读的劣势,在于直线化存储知识,在做大量阅读,或是阅读专业概念多的文章时,直线化记忆的劣势就非常严重。经常会出现读了后面而忘了前面的情况。
因为人脑阅读记忆的机理是这样的,通过暂时记忆,储存知识点在脑海中;随着阅读的进行,新的知识点占用大脑的短时记忆空间,之前的信息可能会被遗忘。
无论是思维导图,还是其他的工具图表,都只是用来做记录的,使用这些工具并不能解决阅读速度慢,效率低,只有在阅读的时候采用结构化的方法,才能快速高效地得到文章脉络,理出框架。
这就像得到APP上王烁老师提出的:用20%的时间了解80%的知识。咨询行业的从业者,也大都经过了结构化思维的训练,帮助他们迅速了解咨询客户的情况。这个观点5商的刘润老师也提到过。
北大汪丁丁(网名)教授在他的系列财经文章中也谈到,互联网时代(微信)获取阅读材料的成本很低,
“但是当人们面对海量的信息,即便是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没有时间了解它的千万分之一。框架化阅读,选择对自己知识体系有用的知识,这才是有效的读书方法。”
汪教授研究的社会科学方向,在快速阅读时,常常需要构架三维框架去理解遇到的概念,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价值,帮助他筛选信息,构建知识网络。
无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个人成长的阅读,有框架化的思维,可以地去结构所读的材料信息,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用这种方法把书读薄,化解为知识框架的一部分,才能克服暂时记忆的缺陷,达到高效学习。
框架化阅读至少有三个好处:
1我们对信息的接受效率取决于信息的可预知性。框架化可增加可预知性,
2从上往下地阅读,划分为部分,化整为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哪些不读哪些,符合“知识游牧民”的学习方式。
3理解句群,而非逐字逐句地吸收(学习效率大概只有10%),增加记忆能力。
如何做?
但是L先生的框架化阅读,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大致分为3个步骤:
F C R
F=Frame:框架化,这个阶段要做的是快速扫视,形成框架化,对文章结构(总分总,并列式)有所了解,用笔在材料上勾画出材料中心命题和分论点。
阅读的速度,取决于读者对材料内容的预知程度,一篇文章,我们越能意识到作者在表达什么,就越容易读明白,进而记住。
在F阶段快速阅读材料,让我们对作者的思路有所了解,增加可预知性。对于长篇的材料,或者整本书,读者在F阶段快速阅读后对整体有所把握,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阅读,舍弃不感兴趣的内容。
C=Chunking:组块化,信息整合。对文中的各个分观点进行整合,抓住内容的逻辑关系(重点),深化记忆。
C阶段的方法是对信息“掐头去尾”,要关注重点信息就要筛选出论述的核心。
C阶段重点的工作是识别不同的部分在讲什么。注意,不需要逐字阅读内容,但是要知道中心是什么,和主题是什么关系。
也就是关注句群的含义,和主题之间存在什么逻辑关系。
R=Refactoring:重组。将阅读到的信息组合出自己的框架,就是用自己的化重述出来。
这是FRC的产出部分,形成的框架就是流程图的原型。
化用课上的练习,大家感受下
附:流程图的核心,并不是作图技巧,而是头脑中的逻辑与结构。这篇文章看上去与流程图本身无关,实则是讲解了头脑中的基本功。有了清晰的结构化框架,作图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