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不是一个坚持的人
我不是一个坚持的人,只擅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是自己能够接受这样的自己也就算了,可我又接受不了。
于是陷入一次次和自己发脾气被自己气哭厌恶自己的状态。也因为这样,我不太喜欢自己,不够自信,也越来越害怕承诺。
眼看着令自己失望的瞬间累计了太多,又或许是年龄的增加毕业年限的增加,带给了我更多的焦虑和恐慌,我想到摊开自己的懒,想要嘲笑自己,然后努力去做很多让自己会喜欢自己的事情。
2、写作是最让我感觉安全的事
还好依旧在写,否则我大概就真的对自己的人生彻底绝望了。但因为没有每天都在写,所以我总觉得我对自己最喜欢的事也没能做到努力。
大学的时候,加入了学院的社会实践部,那会儿我们有一个固定的“工作”,就是轮流去一个残疾作家家里打字。
作家年纪挺大了,瘫痪在床,每次我们去他就对着提纲陈述故事,我们则负责将文字敲打出来邮件给杂志社。
我第一次去,听到他陈述出的句子是不愿意将他称之为作家的,因为按照我所信奉的那套衡量标准,老爷爷的文字功底明显和我心里的作家还差得远,甚至当时我还心高气傲地觉得爷爷写得还没我好。
但是,故事总有一个但是,我不记得是我问还是有个采访稿问了爷爷一个问题“写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清晰地记得老爷爷说:“写作对我来说就是生命。”
如果现在一个年轻人站在我面前说出这句话我大概只会觉得矫情、虚伪。但我无法想象一个承受着瘫痪之苦的老人,需要竭尽自己的记忆力去“讲述”故事的时候是怎样的艰难。
老爷爷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写作有可能对于一个人是那么重要。
虽然现在一直断断续续的在写,但我有过“再也不写了”的时候。当心里冒出这个念头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决定,去尝试一份我自觉不会喜欢的工作—销售(没有任何对销售的贬意,只是觉得自己的性格很不适合)。
然后我就落荒而逃了…并且在经历了那一小段时间后,我坚定的回到了需要写作的工作中去。我自己觉得最喜欢的事一定是混杂着最大的痛苦和快乐的。
不记得哪个名人曾经说过“人应该把第二兴趣变成职业。”我不赞同。人对于第一兴趣的野心才是最大的,也最不计较付出。“现代广告之父”克劳德·霍普金斯说:“真正的成功人士根据我们对工作的热爱来评判我们,因为那也是他们成功的基础。”
3、但不想写作是唯一兴趣
微博上有人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但不管是写作还是音乐还是舞蹈…拥有强烈的表达欲是身为一名创作者的基础。
最喜欢的事最希望获得认可,但如果有其他的兴趣,就能通过其他的方式表达,且比较起第一兴趣没有那么强的胜负欲。
并且这两年“斜杠青年”这一新的“职业”的诞生,也正提醒我们仅有一技之长在今天这个社会已经不是什么优势了。
“斜杆青年”是从《纽约时报》上诞生的一个词语。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对我来说,想发展的第二兴趣是画画。大学的时候有段时间临摹喜欢的画作,“玩”得不亦乐乎,只是又没有坚持多久。
5月报名了企鹅妈妈的商业插画课,但到目前为止课程已经结束我却尚未全部学完,很有必要通过自我约束和管理尽快把课程知识消化光。
4、不想让别人失望
想成为坚持的人还因为不想让别人对自己失望。越长大越想成为“有我在大家就倍感安心”的靠谱队友。工作上不拖后腿是基础,但如果没有发挥什么重要的作用便也等同于没有什么价值。
今年还加入了S同学和F同学的创业队伍,深知能力不足有太多知识需要学习和恶补,往前的动力除了不想输想赢,就是不想让他们对我失望了。
5、希望可以对自己有一些喜欢
前几天发了一条微博。“希望今年年末的时候可以对自己有一些满意和喜欢,想赢给自己看!”
至少目前,我对年龄的增长是很恐慌的。恐慌的根源当然是:怕自己没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野象曾经说过:“如果我活在这个世界上,能有一两样拿得出手的,可以留下痕迹的东西,能够在某一刻让别人有心动、共鸣、甚至掉眼泪,都是我的庆幸。”
虽然认清了自己这辈子也不会成为什么大人物,但也没有办法接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没有留下。也希望能有一两样拿得出手的,可以留下痕迹的东西。
但因为急不得,就以一年为划分单位逐步检验。
18年,先划出3个重点!
①坚持(=勤奋)更新“吾所”以及吾索在各个平台的日常推广
②坚持更新“橘子晴朗”
③坚持学习插画
本来还想把跑步列入,但觉得真的没力气了。跑步这块我就量力而为吧!
本来还想把看书列入,但有时候一天里需要紧急输入很多零碎知识,达到了阅读量却并非书本获得,所以这块也不强制规定了。
最后,希望我全部做到,毕竟只有不被打脸,年末时我才会喜欢自己一点点,来年才不会又陷入悔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