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专家的依赖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仰精英的时代,很多行业都看好“专家”这个称呼所带来的附加值,管它什么事、什么东西,都拉大旗作虎皮往专家头上扯。偏偏“专家”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无法较真。
面对专家的意见,我们要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学习,不能盲从。因为专家也是人,不可能每次都对。
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就是工作领域的专家,总会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我们可以适当的听取,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但也不能完全听从,因为很多时候领导提的一些解决办法只是方向性的,并没有那么的考虑具体执行层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领导的意见。
2、关键点
别人强调的重点,不一定是你的重点。
在工作中,领导和普通员工的重点就不一样。领导认为怎么能盈利是关键点,为此加班加点工作根本不算什么,是必须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而对员工来说,每天完成分内的工作,准点下班,工资按时发就是工作的重点。
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就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价值观相应的也会不一样。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关键点,并为此去付出努力。
就我目前而已,在家庭生活中,有个爱我的老公,下一步的重点计划着要一个宝宝。在工作中,已经走到了部门主管的的岗位,下一步的重点是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向更高的层级奋斗。
3、“乐观偏见”与“盲点象限”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总是乐于听到和自己观点、价值观一致的意见,对那些反对的声音会本能的排斥。
比如:春天来了,部门的妹纸提醒我该减肥了,我表面上会笑着说是要行动起来啦,夏天才好穿裙子。但我内心是特别生气的:我减不减肥,关你什么事!你要减自己去运动呀……
这种“乐观偏见”的思想,是特别危险的。长此以往,你的行为也会因此发生偏差。
工作中,当一个管理者有意识的、有选择性的公开他的一些隐藏象限的时候,往往有助于建立起团队人员之间的信任感,建立起管理者与下属的信任感、亲密感和融洽的氛围。
管理者只有与下属建立起更为亲近的、亲密的、信任的关系起,团队的氛围才更融洽,彼此的沟通成本才会更低,也才更容易做到劲往一处使的团队行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