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老朽
开篇言古事,先话清高宗。
皇考雍正帝,勤政贯始终。
铁腕整朝纲,肃贪若雷霆。
一生崇节俭,龙袍缀补丁。
鞠躬尽瘁久,陨落养心宫。
及至西归日,府库已充盈。
开局承盛景,矢志继前功。
睿智凌绝顶,万事举若轻。
典册堆阶砌,四库汇群英。
寓禁于征籍,典籍隐其锋。
摊丁承旧制,火耗亦归公。
力劝农桑事,新畴万里丰。
生民超三亿,堪谓不世功。
荡平大小和,江山大一统。
只惜承平久,奢靡渐成风。
六巡江南路,国库渐虚空。
和珅专权柄,吏治蚀痕生。
闭疆迷日月,隔绝五洲通。
西学皆轻鄙,枉费教化功。
天朝比西洋,烛焰对灯红。
科技来相叩,反为淫巧讽,
万里来相送,鹅毛礼仪轻。
不知跪拜礼,未化窍不通,
君宪若冰碳,截然两文明。
机缘失交臂,遗恨过江东。
礼议频亮剑,边衅屡张弓。
官道疲鞍马,异域铁路通。
看似皇威盛,其实已失锋。
寡人临天下,一言定死生。
不知天地变,妄称日月同。
自诩十全老,傲睨万古穹。
西风侵太庙,日落紫禁城。
揽权终不放,至死手难松。
嘉庆空居位,敢怒未敢争。
唯待山陵闭,方登紫禁廷。
晚年多怠政,精力早亏空。
且看盛名下,其实半亏盈。
千秋帝王业,有待太史公。
翻译
开篇聊起古时候的事,先说说清朝的乾隆皇帝。
他的皇考雍正帝,一辈子勤政从没懈怠过。
用铁腕整治朝廷秩序,惩处贪官就像雷霆般迅猛。
一生推崇节俭,连龙袍上都打着补丁(不管传说真假,姑且按记载表述)。
鞠躬尽瘁直到生命最后,在养心殿里离世。
等他去世的时候,国库已经攒下了充足的财物。
乾隆刚继位时,承接了盛世的局面,决心继承前人的功业。
他自认智慧到了顶点,处理各种事务都显得轻松从容。
宫廷台阶旁堆满了典籍,编纂《四库全书》汇聚了天下有才学的人。
表面是征集典籍,实际却借着这个由头查禁异见书籍,让典籍里的思想锋芒被掩盖。
延续“摊丁入亩”的旧制度,把“火耗”(地方征收的附加税)也收归朝廷管控。
大力鼓励农耕养蚕,新开垦的田地绵延万里,一派丰收景象。
全国人口超过三亿,这真能称得上是空前的功绩。
平定了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乱,让国家实现了版图统一。
只可惜太平日子过久了,奢靡的风气渐渐蔓延开来。
六次巡游江南,国库的钱财也慢慢被耗空。
和珅独揽大权,官场被腐蚀的痕迹越来越明显。
闭关锁国像蒙住了双眼,隔绝了和世界各国的往来。
轻视西方的学问,白白浪费了教化传播的机会。
把清朝比作西洋,就像用烛火对着灯光(差距明显却不自知)。
西方科技前来交流,反而被讥讽成“奇技淫巧”;
外国使团远道而来“进贡”,带来的礼物却被视作不值一提的“鹅毛”。
不懂对方的跪拜礼仪争议,也没法理解(双方差异),
君主立宪和专制制度像冰与炭般对立,分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
好机会最终错过了,只留下像“霸王别姬”那样的遗憾(化用“遗恨过江东”典故)。
因为礼仪争议频繁摆出强硬姿态,边境也屡次发生冲突。
清朝的官道上,官员们还骑着疲惫的车马;可国外已经通行铁路了。
表面看皇权依旧威严,实际上早已没了往日的锋芒。
皇帝一人掌控天下,一句话就能决定人的生死。
不知道天下已经变了样,还妄称清朝和世界(的发展)能像日月一样恒久不变。
乾隆自封“十全老人”,傲慢地藐视古今。
西方文明像西风一样侵袭着皇家祖庙,紫禁城也像日落一样渐渐衰败。
他紧紧攥着权力不放手,直到死都不肯松开。
嘉庆虽然坐着皇位,心里有怒气却不敢发作。
只能等乾隆去世(“山陵闭”代指帝王驾崩),才真正登上紫禁城的朝堂。
乾隆晚年常常懈怠朝政,精力早就消耗一空。
再看这“盛世”的名声之下,实际上是功过各半。
这千秋万代的帝王功业,还得等着像“太史公”(代指后世史官)那样的人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