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月24日,很多人最喜欢的一位心理咨询师,可能也是很多人心理咨询的启蒙老师——李子勋老师,因病去世了。
很多心理学从业者都觉得特别震惊和惋惜,我也是内心疙瘩了一下,内在被激起了对终极分离、死亡的恐惧、悲伤和哀悼。
1.死亡是一种自然
我最早一次因为丧失体验,感到特别难过和伤心,是小学6年级,抚养我长大的外婆,她去世的时候。
2年多前,也经历过一次。最近的一次,是在1个多月前,十几天的时间,另一个我最爱的人突然也毫无征兆地离开了我。
我害怕死亡,当医生跟我说,他们没有治愈的希望时,我始终无法相信死亡会真的降临在他们身上,总觉得可能还有奇迹,他们还能再撑一会儿。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直面死亡,学会好好离别,可亲人还是会一个接一个相继去世,坦然面对生死真的很难,很难。
看《奇遇人生》中毛不易去的那一期,他谈到当实习护工的那一段时间,亲眼目睹了很多患者从自己眼前去世,但是他遇到的第一个在他面前死去的人,是自己的妈妈,当时的他17岁。
看《明日之子》第一季的时候,常常就在想:
“这个人写的歌,无论是《消愁》也好,《像我这样的人》也好,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的落泪,让迥然不同的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他的人生到底有什么样的经历, 又面临了什么样的痛苦?”
现在也终于都明白了。
在我们的文化中,在我们的原生家庭中,是忌讳谈死的,我们有很多的不允许。
家中有丧事,小孩都会被抱走远离死者,死亡变成了一件很神秘的事情,但这又是每个人不可避免,最终会面临的结局。
这两天在看《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这是一位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老人,在罹患ALS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生命垂危之际,给他的学生米奇讲授的一堂有关生死、家庭、感情等的人生课。
莫里老人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如果早知道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就能应付人生中最困难的事情了。与生活讲和。”
想结合这本书,谈谈看完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2.面对死亡,我们都缺失的健康心态是怎样的?
可能这本书中给我最大震撼的就是,这个知道自己即将要死的莫里老人,知道自己慢慢脚不能动,手没有力气,吃不进东西,呼吸说话都需要更费力气的老人,在面对一天天衰老,一天天死亡临近的时候,依然能够那么乐观,那么坦然,那么潇洒地说:
我感受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的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者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
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
甚至在这位老人垂垂老矣,临危之际,你能想到他还在坚持给那些人生有困扰的人回信,会为新闻里丈夫杀掉妻子和儿女的报道而落泪。
明明知道自己很快就要死,却还在为陌生人而流泪,自身的全部煎熬都转化成了对别人深深的关爱。
莫里老人年轻前,曾在一家叫”栗树园“的精神病院工作,他得到医方允许,可以观察病人的行为举止。有的病人整天尖叫,有的病人整夜苦恼,有的病人拒绝进食。
病人中有一个中年妇女,她每天走出病房,仰卧着躺在铺着瓷砖的大厅里,一躺就是几个小时,医生和护士在她身边走来走去。她每天就这样重复着,此景让莫里觉得非常可怕。
莫里看着妇女这样很难受,他也去坐在地上,甚至和她并排躺在一起,试图帮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最后,他终于使她坐了起来,甚至回到了病房,因为他注意到了她的存在。
老人对米奇说,“要学会超脱。超脱自我。不仅对我这个快要死的人是这样,对像你这样完全健康的人也如此。别庸人自扰,一切皆是空。”
“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充分地体验,对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由致命疾病而引起的恐惧和痛苦……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
到那时候跟自己说,好吧,我已经经历了这份感情,我已经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需要超脱它,就让它离开一会儿。”
老人的坦然和真诚,同理心和大爱,超越一切,甚至自我,甚至个人生死。
学了非暴力沟通之后,更是常常为这一份人文关怀所深深撼动。
3.你梦想中的完美一天是怎么样的?
学生米奇向莫里老人提出一个问题:
如果你现在健健康康,你梦想中完美的一天,你会做些什么?
“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米奇问莫里,“就这些。”
就这些。
太普通了。这太普通了。
如果是你,最完美的一天你准备怎么度过呢?
你会想去见偶像,去旅游,去海边,去shopping,去吃最贵的美食,去享受各种奇异、奢侈的生活,去各种玩耍。
然后呢?
然后你的生活会怎么样呢?
这位躺在床上几个月的老人,脚都无法动弹——竟然在极其普通的一天里找到了那份完美,就在最《平凡的一天》里,毛不易也找到了。
(ps:视频不是很好上传,大家可以网站去看mv版的,生活中的小细节,好好听啊~~)
我们每天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
我们按照世俗的标准想活得像样一点,却发现当个普通人都要耗费掉全部的力气。
我们沉浸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没时间问自己一句: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想要的生活?
缺了后退一步的发问,每个人真实的需要被掩盖了,“需要”变成了“想要", 而”想要“的内容则来自于左顾右盼后与别人的盲目比赛。
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生活风格。
向外看,寻求更多财富和权位,更多意味着更好,以为这是自己和爱人想要的,但女(男)朋友、妻子(丈夫)和儿女还是离你而去,你还是一个人,不幸福、不满足地活着。
在看《金色梦乡》的时候,青柳雅春被冤枉杀人,这是一股由政府管辖的恶势力组织策划的杀人案件,青柳雅春是一个背锅的人,却被迫走上了逃亡之路。
也许无法散尽所有的邪恶(莫里老人说,人只有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变坏,而这一威胁来自我们的文明社会,来自我们的经济制度。真是喜欢这老头,他有所有理想父亲的特质),但就是会有这样一股正向的力量。
逃亡之路上各种凶险,好在青柳雅春受到了朋友、烟花厂相识旧人、前任女友、甚至是莫不相识的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和5个小混混的慷慨帮助,不求回报,遍布温情。
这是一条Golden slumbers, 也是一条归家之路(once there was a way to get back homeward), 也正如莫里老人垂危之际,有那么多人来真诚地慰问他,有那么多人爱着他,他也爱着他们。
这样一份温情,是我们即使散尽家财万贯,工作加班回来内心深处也想拥有的拥抱、亲吻、交谈和道别。
4.受用一生的死亡告别课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
怎么样才能在死亡来临之际,平静告别,人变得安宁呢?
莫里老人说:
”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怎样能够准备去死呢?”
“像佛教徒那样。每天,放一只小鸟在你的肩膀上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了?’“
听行动派琦琦老师的一堂公开课的时候,她讲到她们的《POV愿景心理学》有一堂课,是训练感恩的能力的,有一个学生跑来问她,“我觉得我的生活糟糕透了,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
琦琦老师对她说,“你每天从太阳中醒来,这难道不值得感恩么?你可以呼吸,可以跳跃,可以歌唱,要知道有些人走路、吃东西或者睡觉都很困难。这些最平常的小事难道不值得感恩么?”
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生活。
一旦你学会了生活,你就会死很久很久。因为死亡终结掉了生命,并没有终结掉彼此之间感情的联系。
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逝者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被他们触摸过爱抚过的人心中。爱依然存在着,不会消亡。
如果你真的在听小鸟的说话,如果你能接受随时都会死去的事实……
我们大多数的执念和抱负就没那么重要了,也许就会空出时间来看看自己身边的人,看看自己一直以来忽略的东西,人可能就会变得更加平和和幸福。
在看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的时候,它告诉我们,人生中总是会有一些来不及,你无法避免,当时看了只是更觉遗憾。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
生活中从来没有”来不及“这个词。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都还在改变着自己。
直面自己随时要死的事实,给自己一个挑战,每天都尝试一件新事物,那何不从翻开这本书开始?
这本《相约星期二》其实是我上半年5月份就购买了的一本书,当时翻了一两页就放下了。关于死亡的话题,一直不敢碰触,害怕,但害怕事情就不会发生了么?
Never~
终于有时间和勇气再次翻起这本书,以《相约星期二》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此文的结尾,共勉之:
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
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你能理解吗?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End~
读完不要忘了给我点赞和留言哈~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