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是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最初看他写的《人与永恒》和《风中的纸屑》感觉他的思想很有深度,灵魂里透着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后来又读了他以自己亲身经历写自己的两个女儿《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和《宝贝宝贝》,越发觉得他应该堪称为教育家。因为他懂孩子、能够触及孩子的心灵深处了解孩子,打动每一位读者。他所流露出来的每一段文字,都能够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所以很喜欢读他的书;尽管他哲学方面书《爱与人生》《灵魂只能独行》《思想的星空》读的时候有些晦涩难懂,其中深奥的思想却也能激发人一遍遍去阅读和领会。尤其这本《周国平论教育》从教育的各个阶段传递出一个最朴素的声音,那就是教育的使命究竟为何?---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一个人唯有人性健全才可能真正幸福。也可能真正优秀。
一童年无小事
人生最早的印象因为写在白纸上而格外鲜明,旁人觉得琐碎的细节可能对本人性格的形成发生过重大作用。
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如何如何学习做人做事,如何思考问题,不过学习的课堂场所未必在课堂上,事实上生活中偶然的契机、意外的遭遇,来自他人或善意的,智者的片言只语,都会是人生中生动的一课,甚至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方向。
从总体上比较,少年人比成年人更具精神性,他们更加看重爱情、友谊、荣誉、志向等精神价值,较少关注诸如金钱职位之类的物质价值。一个人最后走上哪条路,取决于种种因素,不可一概而论。不过他年轻时那种自发的精神性是否受到有效的鼓励和培育,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读到这里我们发现周国平不但是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还是一位心理学家。他所说的“童年无小事”以及对人的精神成长过程的分析,都是沿循一个人内在成长的情绪过程。比如说过去老人讲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个人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几年前拿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证的初衷源于对心理学方面的兴趣和好奇,更重要的一点还是想了解一下自己真正的内心。因为自己的童年有阴影:13岁之前自己的童年是阳光的、快乐的,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上跟其他孩子一样采野花、摘野果,家中没男孩,自己就像男孩子一样也曾骑着毛驴满山坡的跑,和邻家哥哥们赶着毛驴车去好远的地方割草、放牛放羊……那种无拘无束、信马由缰的快乐日子真的很陶醉、很惬意。后来因为家庭变故使得我的个性发生了逆转,精神世界开始荒芜、灰暗,性格品性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直到多年之后被现实生活所打磨和洗礼,自己的心智才渐渐成熟,在精神领域里重新找到自我,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追求。所以还是相信老人们所说的那句俗语“只要根儿不变”生活再怎么波澜逆转,终将会成就一份圆满。希望每个人内在的精神之花都得到充足的营养,常开不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