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大历九年(774)正月至大历十四年(779)七月,共5年7个月
学习内容:
【原文】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
大历九年(甲寅、774)
春,正月,壬寅,田神功薨于京师。
澧朗镇遏使杨猷自澧州沿江而下,擅出境至鄂州,诏听入朝。猷遂溯汉江而上,复州、郢州皆闭城自守,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发兵备之。
二月,辛未,徐州军乱,刺史梁乘逾城走。
谏议大夫吴损使吐蕃,留之累年,竟病死虏中。
庚辰,汴宋兵防秋者千五百人,盗库财溃归,田神功薨故也。己丑,以神功弟神玉知汴宋留后。
癸巳,郭子仪入朝,上言:“朔方,国之北门,中间战士耗散,什才有一。今吐蕃兼河、陇之地,杂羌、浑之众,势强十倍。愿更于诸道各发精卒,成四五万人,则制胜之道必矣。”
三月,戊申,以皇女永乐公主许妻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子华。上意欲固结其心,而承嗣益骄慢。
戊午,以澧朗镇遏使杨猷为洮州刺史、陇右节度兵马使。
夏,四月,甲申,郭子仪辞还邠州,复为上言边事,至涕泗交流。
壬辰,赦天下。
五月,丙午,杨猷自澧州入朝。
泾原节度使马璘入朝,讽将士为己表求平章事。丙寅,以璘为左仆射。
六月,卢龙节度使朱泚遣弟滔奉表请入朝,且请自将步骑五千防秋,上许之,仍为之先筑大第于京师以待之。
癸未,兴善寺胡僧不空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司空,赐爵肃国公,谥曰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
京师旱,京兆尹黎幹作土龙祈雨,自与巫觋更舞。弥月不雨,又祷于文宣王。上闻之,命撤土龙,减膳节用。秋,七月,戊午,雨。
朱泚入朝,至蔚州,有疾,诸将请还,俟间而行。泚曰:“死则舆尸而前。”诸将不敢复言。九月,庚子,至京师,士民观者如堵。辛丑,宴泚及将士于延英殿,犒赏之盛,近时未有。
壬寅,回纥擅出鸿胪寺,白昼杀人,有司擒之。上释不问。
甲辰,命郭子仪、李抱玉、马璘、朱泚分统诸道防秋之兵。
冬,十月,壬申,信王瑝薨。乙亥,梁王璿薨。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诱昭义将吏使作乱。
【原文华译】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
大历九年(公元774年)
1 春,正月三日,田神功薨逝于京师。
2 澧朗镇遏使杨猷自澧州沿江而下,擅自出境抵达鄂州,皇帝下诏,接受他的请求,允许他入京朝见。杨猷于是溯汉江而上,复州、郢州都关闭城门防备,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也动员部队戒备。
3 二月二日,徐州军哗变,刺史梁乘翻越城墙逃走。
4 谏议大夫吴损出使吐蕃,被扣留数年,最终在吐蕃病死。
5 二月十一日,参加秋季防御的汴宋兵一千五百人,盗窃库财物,溃散逃归,这是田神功薨逝后无人统御的缘故。二月二十日,任命田神功的弟弟田神玉为汴宋留后。
6 二月二十四日,郭子仪入朝,上言:“朔方,是国家的北大门,这些年来,战士耗散,剩下的才十分之一。如今吐蕃兼有河、陇之地,又夹杂羌族、吐谷浑部落部众,势力增强十倍。希望再从诸道增发精兵,成四五万人,则有制胜把握。”
7 三月九日,把皇女永乐公主许配给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儿子田华。皇帝想要他死心塌地地忠诚,而田承嗣更加骄慢。
8 三月十九日,任命澧朗镇遏使杨猷为洮州刺史、陇右节度兵马使。
9 夏,四月十六日,郭子仪辞别皇帝回邠州,再次向皇帝言说边疆军事,说到痛切处,不禁涕泪交流。
10 四月二十四日,赦天下。
11 五月八日,杨猷从澧州入朝。
12 泾原节度使马璘入朝,暗示将士们上表,请求任命自己为平章事。五月二十八日,皇帝任命马璘为左仆射。
13 六月,卢龙节度使朱泚派弟弟朱滔奉表申请入朝,并且申请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参与秋季防御;皇帝批准,并为他事先在京师修筑大宅,准备接待。
14 六月十五日,兴善寺胡僧不空去世,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司空,赐爵肃国公,谥号为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
15 京师旱灾,京兆尹黎幹制作一条土龙祈雨,亲自与男女巫师轮流舞蹈祈雨。但是,过了一个多月,也没有什么效果,又祈祷于孔庙。皇帝听闻,命令撤去土龙,自己减少御膳,节约用度。秋,七月二十一日,终于下雨了。
16 朱泚入朝,到了蔚州,生病,诸将建议回去,等病好了再来。朱泚说:“我如果死了,你们就抬着我的尸体继续前进!”诸将不敢再说。
九月四日,抵达京师,士民围观者堵满街市。九月五日,皇帝于延英殿宴请朱泚及将士,犒赏之盛,近年来从未有过。
17 九月六日,回纥人擅出鸿胪寺,白昼杀人,有司将他们逮捕;皇帝下令释放,不予追究。
18 九月八日,命郭子仪、李抱玉、马璘、朱泚分别统率诸道秋防部队。
19 冬,十月六日,信王李瑝薨逝。十月九日,梁王李璿薨逝。
20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诱使昭义将吏作乱。
【学以致用】
力量小的时候,就必须以斗争的方式来求得团结
李唐公司没有强大的武备力量来制服藩镇,并且,唐代宗要面对的也不仅仅是一支割据势力,
由此,斗争精神的力量就应当成为其博弈的主要筹码,
可是,当田承嗣给安禄山、史思明父子建立祠堂的时候,这就已经在意识形态层面,走上了李唐公司的反面。他却没有坚决斗争。
并且为了姑息养奸,不仅仅答应田承嗣要当宰相的申请,并且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的儿子,以此来维系和平关系。
这种退让的方式,只能示敌以弱,助长他人的嚣张气焰,让其他人都不在敬畏他。
由此,其他的藩镇大佬也都不把唐代宗放在眼里了。他们不仅加强巩固自己的根据地 ,更互相配合进京挂职,而且是宰相职务。
那么,唐代宗给不给呢?要不要打压呢?
要打压就得打压所有人,这一点他们这些巨头们早就清楚的很。
因此,回头再看,当唐代宗一开始选择以“欲灭之,先予之”的退让方式来治理的时候,到了这时,就已经失控。
那么,想想看,他的这个治理手法,是性格问题还是能力问题?为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