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说自话印度行 - 孟买

十三)孟买

孟买是此次印度之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我和老杨约定的汇合点。

孟买被称为印度的上海,留存有大量英殖民时期的建筑和遗产,维多利亚火车站和孟买的城际铁路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十九世纪中叶,英国人在孟买修建了第一条铁路,也是亚洲最古老的铁路,之后经过不断发展和扩建,形成现在四通八达的城际铁路网,成为孟买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城际铁路的终点站就是维多利亚火车站,也是孟买最著名的地标之一,后来被印度政府改名,冠以一位民族英雄的名字,这个名字太长不容易记,我还是习惯称维多利亚火车站,好在当地人和司机都知道。

我们一早来到维多利亚火车站,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采用了典型的哥特式风格,装饰华丽结构繁复,尖拱造型远看更像是一座教堂,同时又增添了伊斯兰特色的穹顶塔楼和尖塔,局部饰以传统的印度元素,完美融合了两种不同建筑风格。中心主楼穹顶为八角支撑设计,顶部伫立一个高持火炬的女性雕像,这里是印度中央铁路公司的总部,遗憾的是游客不能入内,只能隔着铁门栏杆观赏。

火车站北厢是星光大厅,也是车站的售票处,内部光线幽暗,朦胧的灯光透过彩绘玻璃映照在光滑的地板上,反射着五彩的光泽。大厅内高大的赭红色大理石柱,依坐在坚实的兽头石墩上,撑起一个弯弯的穹顶,浅蓝色的穹顶饰以深色木雕肋柱和星点图案,在灯光的烘托下显得格外夺目,犹如漫天星斗或是一条时空隧道。厅内的拱门、花窗、遁形雕饰,无不体现当年维多利亚时期的审美。

穿过售票大厅就是火车站站台,站台规模之大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简直可以用气势恢弘来形容,可容纳十几列火车同时进出。站台内成排的雕花铁柱支撑起庞大的车站骨架,上面覆盖着铁质屋顶,屋顶上排布着用来采光的天窗,两侧墙体嵌着一排透光铁窗和彩绘玻璃,使得车站内非常敞亮。

站台内人头济济,来往人群川流不息,列车停靠站台时间很短,往来极为频繁,由于线路四通八达且票价低廉,城际铁路成为普通百姓出行的首选,孟买城铁也是印度最繁忙的铁路线。

在孟买这几天乘过几次城铁,非高峰时段还是很舒适,不仅便捷而且便宜,但高峰时拥挤异常,人在车厢里几乎只能用脚尖站着,连动一动脚趾的空间也没有。下车更是一场肉搏大战,车还没停稳,一股人流就窜入车厢,不使出奶劲根本下不了车。现在终于明白印度人为什么喜欢站在车门口,而且个个练就飞身上下车的绝活,否则还真享受不了这样的交通福利。

孟买的城铁都有妇女专用车厢,被刷成显眼的粉红色,印度政府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实事,专用车厢就是其中一例,另外在许多地方的售票窗口,都是男女分开排队,而在火车站、汽车站、公园等公共场所都有母婴休息室。

我对火车站一直很着迷,尤其站台上那种躁动不安会让我莫名兴奋,每个站点都是旅途中的一个节点,每个节点的选择,都决定了你之后的方向,把这些节点串联起来,便是一段完整的旅途。

就像人生的每个节点,我们都要对自己何去何从做出选择,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每次选择都会影响你后面要走的路,这些选择最终汇聚成属于你自己的人生轨迹。倾听自己的内心,跟着自己的心走,做出自己的选择,走好自己的旅途,写出精彩的人生。

从维多利亚火车站出来,我们意犹未尽,决定继续向南步行,经过几条马路来到孟买主要的金融街,这里是印度储备银行和证券交易所的所在,周边分布着大小银行,各色餐饮和咖啡馆星罗棋布,沿街是老旧的岩石大楼,外墙厚重古朴,门廊和立柱都有着考究的装饰,与上海外滩建筑群有些神似,只是维护得差一点。

当天是孟买的一个传统节日,附近所有商店和餐饮全部关闭歇业,路上有些冷清,宽阔的大马路成为板球爱好者的球场。

匆匆看过印度之门和泰姬陵酒店后,我们继续向南,一直走到Colaba南端的海军基地附近,这里小洋房居多,恍惚之间犹如走进上海的某条外国弄堂,这种错觉时不时会被一阵鱼腥味打断,这是从附近海鲜市场飘来的味道,这里已是孟买的最南端。

离开孟买的前一天,我们决定去千人洗衣场转转,早上搭乘城铁在Mahalakshmi下车,出站来到一座天桥,桥的一头是一个带遮阳棚的观景平台,上面围着不少游客,从平台上可以俯视洗衣场一角。

整个洗衣场就是一个小小的社区,外围是住宅和商店,中央就是工作区-洗衣场,两个区域之间有一条环形的主路。我们走下天桥,一头扎进了洗衣场,工作区由密集搭建的棚户相连而成,正当我们继续往里走,忽然被一个混混拦住不让进,在印度旅游经常会碰到这种烂仔,对他们我一般都比较强硬,这是对付讹诈最好的办法,但这个小混混很黏死活不让进,说要警察开的许可证才能进,这让我有点上火,明知他在胡诌,但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心想还是去找警察问问再说。

回到主路打听附近是否有警察,没走几步上来一个穿格子衫的中年人,问我们找警察啥事,我大致说了情况,没想到那中年人说:那个小混混脑子有病,你们不用理他,不过最好由我带路比较好,我可以给你们介绍洗衣场的概况。我立马明白这是个套,不动声色地问他:你带路需要多少钱?格子衫挥挥手说:只要你们高兴,随便给。我心里暗喜,先参观后给钱主动权还在我们手里,决定干脆让他带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就这样我们跟着格子衫走进了遮天蔽日的洗衣场,据格子衫介绍,这个洗衣场建于英殖民时期,当时是为了给军队官兵清洗制服而修建,现在洗衣场内居住着七千多人,都以洗衣业为生。

棚子里光线昏暗,一人宽的走道旁堆放着各种洗衣机和甩干机,发出隆隆的声音,地上湿漉漉一片,有时不得不踮起脚躲避突然涌出的污水,洗衣工在机器旁忙个不停,扛着大包小包的送衣工在棚子里急速穿梭。

格子衫指着露天洗衣池说,这些石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洗衣机替代了人工洗衣,这些洗衣石几乎不用,洗衣池有时会用来漂洗染色的衣服,看,这就是天桥上的观景点。随着他手指的方向,一只怪异的纸灯笼后面正是那个有着遮阳棚的观景台。

格子衫带我们走出棚子,来到晾晒衣服的露天广场,阳光下挂满了各种衣服几乎密不透风,行走其间不得不俯身从下面钻过。格子衫指着上面的衣服说,这里的洗衣业务大致分几类,一种是从城市各居民区送来清洗的日常衣服,还有一种就是各大小酒店送洗的床单被套和枕套,第三种是刚加工出来的新衣服需要脱色漂洗,比如牛仔裤,另外,这里还经营二手衣服的生意,格子衫边说边领着我们走向一个铁扶梯。

爬上铁扶梯来到棚子的二楼,脚底下的铁皮顶被我们踩得咚咚响,我真担心会把铁皮踩漏掉下去,格子衫指着一户人家说,他们是专门做二手纱丽生意,主要是从市场上回收破损纱丽,经过织补清洗后再卖。随后又指着另外一个方向说,这里还有人收购从欧洲运来旧衣服,经过分类、筛选和清洗后进行批发和销售。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阳光下漂浮着大量旧衣粉尘,鼻子里一阵奇痒,催促格子衫赶紧下楼。

走下楼梯随格子衫来到棚子后面的房间,这里墙上和头顶上布满了电线,沿墙的桌子上搁着一排重型电熨斗,这里是烫衣间,也是洗衣场最后一道工作间,熨烫工大部分都是女人,洗净晒干的衣服在这里被熨烫平整,然后打包装袋,由送衣工发往城市的各个角落。

离开洗衣场时给了格子衫50卢比,他瞪着两只大眼一脸不可置信,嘴巴半张着楞楞地站在那里没说出一句话,哈哈!

45天的印度之行收获颇丰,除了满满的回忆,大量的照片,各种稀奇古怪的经历,还有从印度买来的一麻袋口罩,据说国内新冠疫情严重,口罩已成了稀罕之物,这一麻袋口罩应该可以用一阵子。

2月11日,戴着口罩踏上回家的旅程。

(完)


后记

(思来想去,还是把这段后记插在这里妥帖,有缘人可以看到,无聊的人自请略过)

火车上下黑压压蚂蚁样的人群,车窗外晃荡着老旧自行车,阿三们在疾驰的火车上猴子般上蹿下跳,强奸,摩托杂技,种姓制度,随地大小便。。。。。。,还有各色搞笑阿三的段子,这就是我曾经对印度的大概认知,我猜测也是大部分中国人眼中的印度。

记得第一次去印度是2006年,在孟买出差一周,拜访我的印度同事并接受业务方面的培训,他们都是我这个行业的顶尖翘楚。一周的印度之行虽然短暂,但印度同事的专业、细致、严谨和高效令人印象深刻,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印度:一个正在崛起生机勃勃的古老民族。

离开印度时,我对印度同事说,我一定要安排时间来印度旅游一次,重新认识和了解你们印度,印度同事为此还寄了一本印度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给我。

13年之后,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45天的印度之行,让我有机会从更多维度观察这个邻邦:深厚的人文历史沉淀,巅峰的建筑雕刻艺术,渊源流长而错综复杂的宗教流派,无一不让人深受震撼,这是一个古老名族贡献给世界的无价之宝,把这次旅行说成是一次视觉和心灵涤荡的盛宴也不为过。

当然,触动我的不仅仅是久远深沉的过去,她如今蓬勃向上的朝气更让我对这个邻邦刮目相看,也让我清醒。

行走在乱糟糟的城市马路或破败的乡间土路,时不时会看到一栋簇新的学校,学生们身上光鲜整洁的校服与周围灰土建筑形成鲜明的反差。走上前与孩子们闲聊,从他们清澈的眼眸中,可以看到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自信,他们会用流利而带口音的英语回答你各种询问,并时不时提出问题,尤其是有关中国的问题,我能够感受到孩子们身上渴望成长的那种迫切。在与当地人的沟通中得知,印度政府对学校教育极为重视,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孩子是印度的未来和希望。

影院、夜市、饭馆、商场、集市和马路到处都是年轻人的身影,印度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年轻人占比很高。穿行于乱哄哄嘈杂的大小街市,你能感受到背后所蕴藏的活力和躁动。年轻人对电子产品、金银饰品、品牌服饰和舒适生活的极度向往,将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消费潜流,这股潜流终将会成为支撑印度经济发展的一股生力军。

在飞回上海的路上,我问自己:我们为什么会对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抱有如此浅薄的偏见?我们的认知偏差到底来自哪里?是什么因素导致我们对一个古老邻邦的看法如此盲目和自负?如果没有这两次印度之行,我是否还在津津乐道阿三的各种段子?是否还在看着满火车阿三照片痴笑?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来了解这个世界,是看媒体转载无数次的文字?是听朋友嘴里咀嚼得无味的传言?是转发来自熟人的中古照片?还是邻桌茶余饭后的段子?或者是某个权威或某只喇叭的声音?

我忽然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独自一人旅行,年轻时以为是喜欢看风景、拍人文和看世界才去旅行,现在才明白是为了看自己:简单的行囊,普通的食宿,公共交通,沉醉于旅途中的各种思绪和内省。旅行只是把自己置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更清醒地看清自己,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学会如何去看、听和思考。

我希望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有机会去印度走走。当我们陶醉于自身的历史久远,怀揣着各种自信,不妨卸下优越感,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看看这个更古老的民族,了解更高段位的人类文明遗产,她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积淀、精湛的建筑技艺、华美的雕刻艺术,以及复杂的宗教渊源,完全不在我们中华文明之下。而这个古老民族,正在运用她的智慧和资源,积极发展她的优势产业,年轻的消费群体将会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是为了将来再度崛起。对于这个古老邻邦,我们除了给予应有的尊重,还应该保持必要的警醒。

最后我想说,去印度不是做唐僧西天取经,她不是目的和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是为了寻到一扇大门,找到一块跳板,得到一种方法,借此挣脱莫名的思想禁锢,跳跃不应有的屏障,学会从其它维度审视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

祝各位旅途愉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44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2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3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6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8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1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48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67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