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放松下,说两个关于高考的故事。
01
我表姐家的孩子 9 月份在湖南大学报到。
记得上次见到这女孩还是 13 年暑假的事,准确的说是我和爱人去新疆旅游补度蜜月。我们住在表姐家中,有一次看到表姐的孩子做暑假作业,,我坐在旁边看她的一本英语作业,看了篇阅读理解和题目,我委婉地说了有一道题目是否需要再看下,她浏览了文章和题目,马上就知道她做错了,改了过来。
后来我对爱人说,这个女孩挺聪明的,虽然理科有一点弱,但整体很不错,将来考重点大学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在我和表姐聊天当中,我也表达了这个意思,虽然家人(文化程度较低)难以辅导她,但希望多支持和鼓励她。
后来得知她中考考的不错,并争取到内地上高中的机会,简称为“内高班”(这是国家的一项教育政策)。她去山东读高中,1+3 共计 4 年,我想这段时间更好的培养了其独立的个性。
高考结束后,她只告诉了家人自己高考估计成绩,但填报志愿的事情不让家人插手。一方面是内高班特殊的计划录取机制,同学之间很容易撞车,另一方面,后来她说的,怕家人干扰她的选择,也怕家人担心。直至高考成绩出来,她才告诉我们报考的学校,湖南大学。
我查询了湖南大学历年的录取情况,她的成绩要是放在新疆,录取湖南大学这个专业是没有问题的,但内高班因为不知道具体的录取名额,加之内高班学生成绩普遍较好,还是有些担心会撞车。
结果还是如她所愿,表姐后来说,她在得知录取结果后很开心。
02
爱人的小外甥也是 9 月份去上大学,前段时间我们还打电话聊了聊军训的情况。
我是看着他长大读书的(_)。读的是市里最好的中学和高中,高中阶段父母也是陪读,家庭生活条件较好,虽父母工作较忙,辅导功课较少,但他自律能力还是不错,能够管理好自己。
独生子女,加之较好的生活条件下,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是突出的特点。这也是我最为担心的问题,父母的一手包办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虽然在 18 岁这个年龄,没有几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学什么专业。
爱人小外甥的高考成绩还是不错的,分数比我表姐孩子的成绩还高,但在填报志愿上确实让每个人犯了难——高不成低不就。
最终志愿的结果是其父亲敲定,类似于子承父业,无它,因为报考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和未来收入,他最为清楚,爱人的小外甥最终同意了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虽然我更多的是想看到他自己的选择,希望他能够去大城市,那怕学校差点,专业没有那么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似乎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
我的看法
至始至终我不知道这孩子的想法,如果把填报志愿这个重大事情交给他自己,不知道他会作何选择。
其实我们心里很清楚,80 后、90 后,乃至 00 后,99% 的人,其志愿都是父母权衡左右最终做出的决定。这种做法的对与错暂且不论,但就在关爱孩子这方面,中国的父母真的是为孩子操碎了心。
这很容易让我想起我当年填报志愿的情景——我估完高考成绩就填报了志愿(具体报的哪里,什么专业,已经忘记),在高考志愿登记的最后一天,我去高中好友家里玩,和其父亲聊起估计的高考成绩和填报志愿的情况,结果就是临时改了我所填报的志愿而且最后还被录取。
因为没有经历另一种被录取后,直至今天的人生体验,因此谈不上,准确的说是我不清楚到底那种人生会更好,是改了志愿后我已经在体验的,还是未体验的那一种。
高考是一道分水岭。就如同我上面写到的两个高考的学生,他(她)们的选择(主动的或被动的),虽然我不赞同一考定终身的说法,但选择上什么样的大学,在哪里求学,这个选择本身将大概率决定他(她)们一生的走向,甚至是会带来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不知罢了。
最近在看吴军《见识》一书,昨天微信群刷屏的文章——刘润《写给42岁生日,也写给每一位想要靠双手改变命运的年轻人》,让小伙伴们瞬间清醒了很多,而文章的思想和《见识》一书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上面的链接阅读)。
今天的文章貌似和区块链没有什么关系,我相信你一定看到刘润在文章中提到“想要逆袭,时代风口、宏观的格局、勤奋和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我想说的是,区块链领域可能是你人生中的一个风口,至于如何把握,实话实说,我也在摸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