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金扎堆

“基金扎堆”。这个词常常见诸报端。

这指的是很多基金同时看好某一只股票,然后出现了“集体持有”的状况。也就是俗称的基金“抱团取暖”。对于资金募集量较大的公募基金来说,情况尤其如此。

这也不能说是基金的错。因为募集的资金总得有地方去投啊,动不动几十亿元的募集量,这是一大笔钱。

于是基金经理们绞尽脑汁,投研团队忙得不亦乐乎……

虽然大A股一共有几千家上市公司,但剔除掉要摘牌退市的、业绩不佳的、还有那些尚未通过实际表现证明自己的上市公司,基金经理们的选择面就窄了很多。再考虑到有些基金资金量巨大,基本无法大规模配置一些高增长的小盘股,选择面就更窄了。

事情还没完。如果是公募基金,任何时间的持股量还不能低于60%。这是管理层的规定。想象一下,如果熊市来了,公募全撤资了,股市会跌成什么样。

这种规定降低了公募基金操作上的灵活性。此外,A股对冲市场下行风险的手段和工具本来就很少,尤其是对于大资金来说。于是,经理们就更加求稳了。

想想他们也不容易。投资者来要业绩怎么办?如果不选稳的,在没有对冲手段的情况下,最低60%的仓位,熊市来了就容易狠狠亏上一笔。

而现在又是一个价值投资深入人心的时代。于是,大家都挑业绩好的、估值低的,但挑来挑去就那么多,结果发现最后一堆人买了同一种东西。

搞得交易所就像一家生意很奇怪的商店,少数好货不愁销,但货架上的其他东西不好卖。

结果就是,我们有了流通市值2万亿元、市盈率50倍的白酒公司,流通市值5000亿元、市盈率87倍的酱油公司,以及流通市值3000亿元、市盈率126倍的电池公司。

不知道如果烟草公司能上市,流通市值会达到多少。

这并不是说这些上市公司不优秀。它们的市值和估值会被推升到如此地步,必然有着良好的业绩记录,已经证明自己能持续地为股东创造价值。否则,它们不会得到众多基金经理的青睐。

但如果有人问我这些股票还能不能继续上涨,我的答案是不知道。股市里的事,谁也说不准。

不过,优秀上市公司的市值极度膨胀,这种现象就是健康的吗?

从概率上看,购买业绩优秀的大型蓝筹股是有好处的,因为有大量基金会去配置这类股票,股价会自然而然地获得资金的推动。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如果突然公司经营出了问题,或者整体市场状况变化,或者资金需求方面的原因,促使基金纷纷卖出或者调仓,这类上市公司的股价可能出现较大的回调。

前段时间,在整体指数震荡过程中,一些白马股屡屡发生“闪崩”,其实已经提示了这种风险。虽然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不高,但小概率、高回撤的事件是投资者需要防范的。

基金扎堆已经成为时代的缩影。这不是市场的错。因为在全球央行放水刺激经济的大环境下,廉价资金实在是太易于取得。

用一句话概括吧:钱太多,优质的资产太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