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羊城人们都在热议一件事,就是前天南方医科大学有一个学生杀死了自己的室友,2死1伤。据说过程很惊悚,该学生曾经提前发短信通知室友,说他杀人之前要打招呼,他们死定了。该学生在行凶前几天还在宿舍磨刀,吓得其他人纷纷逃到其他地方借宿。
不过悲剧最终还是发生,据说是隔壁宿舍听到呼救声报的警。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有多么血腥暴力,行凶的人可以说是没有半点良知,简直是穷凶恶极。
发生这样的事情,人们更多的是去追究,为什么他要去杀人,是不是跟室友之间有什么过节。我觉得这是事情最不重要的部分,一个人就算与室友有再多的过节,也不至于到了杀人解恨的地步。他有杀人这个举动,完全就是他个人的问题,他心中住着一个恶魔,一直都住着。
所以,如果时间可以倒流,避免悲剧发生的唯一办法就是,远离这样一个恶魔。其实,他们的室友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身边这个人有问题,那为什么还是让悲剧发生?先听我讲另外一个故事,再来分析。
这个故事也是发生在南方医科大学,是我亲耳听到里面的学生告诉我的真事,但是外界知道的很少。据说该校有个博士,有一天觉得自己杯子里的水味道有点奇怪,于是在电脑上偷偷安装了一个摄像头,过了几天,真相大白,竟然是自己的室友偷偷在自己的杯子里投毒。该博士想报警,可是校方极力阻止他,并威胁他,如果报警就无法毕业,这个博士只好作罢。
而因为校方全面封锁这个消息,所以外界知道的很少。
这两个故事,让人毛骨悚然。但其实已经并不算新鲜事,先前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死室友藏匿在壁柜,还有复旦大学林某给室友投毒致死,这样的惨案都轰动一时,至今让人回想起来都心有余悸。可是人们往往反复去咀嚼这些人杀人的动机,却很少去分析,为什么他们的室友没能躲过这一劫。
一个跟自己共处一室朝夕相处的人,如果他有问题,其他人是很容易感受到的。这四个案例中的室友,无一例外都感受了。甚至第一个案例中的室友,还接到行凶者的短信通知和看到磨刀这样的举动,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采取行动?
因为每次发生这样的惨案,校方都是极力掩饰。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学校的声誉,而不是关心学生的安危。我相信,每个事发学校,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一反应都是,封锁消息,然后向其他学生做安抚工作。至于如何安抚,无非就是用“洗脑+恐吓”的手腕,温情脉脉地宣传室友情深,监控各种信息发布渠道,并恐吓知情学生。
但此时,他们最应该做的不是为学生制定危险求救预案,建立危险分子应对方案吗?回看这些案例,在室友们与行凶者严重不合时,学校做了什么?在学生感觉身边人有恨意甚至有杀人倾向时,学校做了什么?如果你说,历史上并有针对这些危险人格学生制定的处理方案,那么,在马加爵这个惊天动地的惨案出来后,不是应该很容易想到要有这样一个方案出来吗?至少在商业社会,出现任何一个危机事件,都会马上产生相应的危及应对预案出来。而高校作为高等文明的,连这一点都想不到?或许,只是视学生的生命如草芥吧!想一想,这一点才是比学生杀人更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
试想一下,如果高校有这样的求助机制和方案,并且高度重视。那么,学校会进行危险人格人物的相关教育,让学生懂得识别身边的危险人物,这一点不仅是为了防范室友,进入社会后同样受用;而当学生感受到同处一室之人的的恶意时,可以提出换宿舍这样的合理要求,学校也会介入调查并给出妥善安排;同时,对于有危险人格的学生,学校会联合专业人士或机构进行疏导,这些人在学校是危险分子。进入社会也是危险人物,相关职能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我知道现在对于刑满释放的犯罪分子,是有相关部门在跟踪和观察的,对于这些“未罪”分子,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果有这样的预防措施,是不是悲剧发生的几率会下降许多?那些本应该可以躲过一劫的室友们,是否可以幸存?
而在当下中国的这样环境,要死多少人才会有这样的机制和方案出来,或者说才真正有高校重视学生的安全胜过学校荣誉?高校里面学生永远处于弱势,尤其是医科学校里面想进三甲医院的学生,是非常害怕老师的,因为牵扯到就业前途。那么,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能否做好预防方案,让学生免除担惊受怕和生命危险之苦,受到应有的安全保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