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变冷。世界变暖
冷与暖产生的对流,令人窒息
所以,一到夏天,人们便逃离酷暑,去乡村,上高山,奔大海,寻找片刻的舒适和凉爽
事实上,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又有多少真正凉爽的“桃花源”呢?!一些号称避暑天堂的地方,其实是靠空调和下雨“制造”的伪清凉
幸运的是,在湖北,还有一地儿,至今仍然保持着远古的荒野和荒凉,它就是宜昌百里荒生态旅游度假区
“三凉”,是去过百里荒的“芳迷”最难忘、最享受、最迷恋的印象——
一是凉快。百里荒年均气温16.8℃,夏季最高气温26℃、平均气温20℃。置身于此,轻风缕缕,凉意习习,爽快舒适,心旷神怡
二是凉爽。山峦呈乳状隆起,荒上无大峡、深谷,因此,吹拂的风,清凉,干爽,没有丁点的潮湿和油腻
三是凉意。风是凉的。草是凉的。叶是凉的,花是凉的,触手可及的东西,都是凉的。目光望见的一切,似乎都是是凉的,这份从心尖涌出的凉意,很是滋养心身,回味无穷
于是,夏天的百里荒总给人一种时空错乱、季节混搭、年龄颠倒的感觉和冲击
阳光下,炽热
荫凉处,微寒
秋衣拥抱短装
白天静寂
夜晚篝火取暖
老人兴奋地 尖叫
年轻人失忆地沦陷
一路凉风,一路舒适
凉意中萌芽的诗意,让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
一些幸福的事
一些温暖的人和一些甜蜜的瞬间。每每这时,“芳迷”们总是好奇
百里荒的风来自哪里
百里荒的凉来自何方。直到去年,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两名教授
揭开了困惑“芳迷”们已久的谜底:从景区北大门拾级而上
沿途,林起祥教授和袁晏明教授从石堆中发现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
如海百合、海胆、海珊瑚。“这些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只能证明百里荒曾经是一片海”林起祥教授说,单单依靠这些化石
还不能确定百里荒的年龄,如果能够在山上发现一种化石,那我们大概就知道百里荒的年龄了。于是,两名教授往山顶探寻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百里荒海拔最高处,两位教授突然高呼:费伯克、费伯克。放眼望去
只见一面石壁上,镶嵌着似铜钱,又似钮扣一样的化石。中国地质界习惯称它为“蜓”,或者叫李四光蜓
据介绍,“蜓”这种古生物,仅米粒般大小,出现于古生代石炭纪,绝灭于二叠纪末,是一种生活在古代海洋的单细胞动物,又称为原生动物。蜓的外壳形状像纺锤,日本学者称之为“纺锤虫”。上世纪20年代初,第一个研究该动物的中国人李四光为它取了个中国名词“蜓”。从此,蜓科这个名词,被我国古生物学家沿用到今天。
“有了这些蜓化石,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百里荒的年龄在3.5亿年至2.7亿年之间。“林教授说。随后,林教授兴奋地在石壁上写下
“费伯克”和拉丁文Verbeekina,以示纪念。要知道,石炭纪和二叠纪属于晚古生代,又称晚古生代大冰期
也是显生宙中最大的一次冰期。原来,百里荒的凉风
百里荒的凉爽,百里荒的凉快源自古生代大冰期。源自天成,源自大海,源自冰川,源自一片蔚蓝
源自遥远
古老的风
古老的凉
古老的蜓成为百里荒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地地方。
“怎么大风越狠
我心越荡
幻如一丝尘土
随风自由的在狂舞”。在百里荒的山上,你随意遇上的风,总会让人心生莫名的愉悦
和来自远古的清凉
一枚蜓:百里荒的身份证,百里荒的DNA,百里荒清凉的印章。它力“蜓”
它的家园:夏天避暑哪里凉?还是中国百里荒!(文/项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