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的时候,课题老师问我,怎样帮他在他的创新社团招募优秀的新生,喜欢出疯头的我想了很久,给他做了个策划。交策划时,老师很满意我的策划,他随口提了个我着迷了很久的问题,怎样教出我这样的学生?于是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带着这个疑问,我看了不是太少的书,买了上G的视频,历经了近三十个春秋的自我体验。我无法解答老师的疑问,就像拿着斧头的文人在卖醉,不是显的奇怪就是显的装,但是我还是不自禁的写下来。
当你踏入教堂,你看到的是虔诚;当你体验成功学,你会给自己打针鸡血;当你学习灵学,你会觉得主观的看待事物很多时候更能找到自我;当你学习心理学,你会着迷思维的转变带给人突变;当你了解行为学,特定的条件竟然能引发人们共同的行为……
一块砖可以慢慢变成房,一笔一画可以成为破人心魂的彩绘,人生是否像弗洛伊德说的那样,就像开杆的桌球,每个人轨迹在开杆的瞬间就已经决定,我们叫——命运,每一个人轨迹就像可以预测。
不同的人文学科都在对人类进行自我探索,试图激发人生潜力,试图让人感觉自我良好,试图让人快乐,试图让人幸福,试图了解别人想法,试图培养一个天才的孩童。似乎每个人文学科都能自圆其说,又不能完全经受逻辑的推理,但是每个信服者,或者我们说信仰者总能从中找到托付,神奇的从中找到幸福,发自内心的满足。
最近流行的话:英雄要问出。估计洛克菲勒会从墓地里出来争辩,他的家书第一篇就是:起点不决定终点。
人们往往以主观的意愿看待别人的行为,其实每个人都以目前最好的方式生活着,没有对错。与其说对错,不如说他的生活方式是否被大众接受。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乞丐每天无聊的躺在大街上,等待着下个路人分毛施舍;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个人,他有目标,他发出命令,服从自己命令,从来不受情绪和外界干扰。是什么样人生按键产生不同的行为。
询问这个差距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如果我们知道这背后原因,我们是否能成为既得利益成员。
没有一个模型可以告知你全部的答案,但是你自己就是一个模型,应证书中的有趣见闻。
动力?我是谁?梦想?如何教育孩子?情绪的秘密?希望你在阅读中找到你自己的答案,送上人生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