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如何读懂一本看起来很难的书?

读一本难书,就像进一座陌生的山林。路难走,树遮天,容易迷路。别慌,咱们有办法一步一步走进去,把这座“书山”探个明白。

之前两节课,把“道”讲清楚了,今天讲道法术器里的“术”。今天一共是20个读书技巧。8000多字。

这节课的具体技巧,更适合知识类、工具干货类的书,不是特别适合文学书。

我们在第一课的时候,讲过读书难的四个原因:内部认知负荷超标、外部认知负荷干扰、相关认知负荷枯竭、中央控制系统失调。

那么分析清楚原因,我们今天就对症下药,看看如何去破解难题。

一般来说,一本书按照这个方式,去认真“吃”一遍,差不多就透了。如果这些方法不能吃透书,那么,你一定要换一本书,说明这个书的内容太深,货物超载,红色小货车根本拉不动。

一、降低内部认知负荷

1. 在阅读前给自己提问题

很多人拿起书,就开始闷头读,读完还是闷闷的。最好的方式,拿到一本陌生的书,先不着急打开,可以先“打量”,可以前后左右都看看,封面、目录、前言、后记。

这样可以增加你与这本书的熟悉度,在真正阅读的时候,降低畏难情绪。

想象你是一个寻宝人,列出你最好奇的问题。这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前,先要知道今天做什么菜,做一个红烧狮子头和做一个清蒸排骨,需要的材料是不一样的。家里有什么,你还缺什么材料,心中有计划,才更清晰。

带上“问题”这张寻宝图,你读书就有了方向感,像带着探测器找金子,每找到一个答案,读书更有劲。

具体怎么做?翻开书之前,针对这本书的主题,逼自己提三到五个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你的探测器。

怎么提问题?

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啥用?”这几个基本方向来问。

举个例子,比如,你要读《心流》这本书

问题一:心流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

问题二:如何才能进入心流呢?(为什么?)

问题三:一旦进了心流状态,人会发生什么变化?(有啥用?)

带着这几个问题去书里寻宝,扫瞄和这些问题相关的段落。找到答案,就在心里或纸上打勾。

这个方法,放哪本书都好使。

比如,读《刻意练习》

1)刻意练习是啥?(是什么)

2)为啥非得“刻意”练?随便练不行吗?(为什么)

3)怎么样才能进行刻意练习?(怎么样)

4)刻意练习真能让人变厉害?咋变的? (有

啥用)

比如,读《臣服实验》

1)书里说的“臣服”,是躺平认命吗?(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提倡“臣服”?不服会怎样?(为什么)

3)怎样才能够“臣服”?(怎么样)

4)“臣服”之后,生活真能变好吗?好在哪里?(有啥用)

以上是一个基本版本的提问方法。用在一些认知书与工具书当中,相当好用,可以试试。

读完了干什么呢?尝试用自己的大白话,回答你在读书前提出的问题。不用死背书上原话,关键是理解消化后,变成你自己的答案。能回答清楚这几个核心问题,这本书的精华,你至少就抓住了七八成!

2. 专业术语提前学

如果你要读一本相当有专业壁垒的书,遇见不理解的,不要埋头继续读,越读越懵。

可以打开百度百科去查资料。具体查哪些资料呢?

1) 查作者背景,查作者的写作历程与创作背景。

2) 查此专业发展以及历史背景。

3) 追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是谁提出的,他是如何提出的,这个能解决什么问题

4) 把最有共性和最核心的术语关键词,摘出来,查百度百科,再用一个贴近生活的案例,自己解释给自己听。

注意,如果你读到一个满页都是陌生词汇的书,先放弃,别继续读了,也别查了。说明这本书对你来说严重超标,根本就读不下去。读书无需钻牛角尖,把前理解铺够了,再来读。

3.难度阶梯阅读法

如果你从未涉及某个领域,一上来就啃专业大部头,很容易碰壁。最好的方式是,从难度较低的内容开始读起来。

比如你想要读《黄帝内经》,翻了一遍没有看懂。不妨可以从漫画版的《黄帝内经》读,这样的内容可能更适配你的理解程度。读完了漫画版,再看专业版。这样做并不丢人,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做法。

比如,想要孩子去读名著,不要上来就上难度强的。甚至可以让孩子看看儿童版本的,也可以让孩子看看与之相对应的影视剧,增加兴趣。

我女儿五岁半,上半年在读儿童版本的《三国演义》与《史记》,读得津津有味,每天不读就不睡,十分感兴趣。

等她上了小学,想必也就能自己去读原著了。

4.长句解构

有些书的句子很长。你读了下一个句子,就忘记了上一个句子的意思。如果实在是苦恼。教你一个好方法。你买那种最简单的小小的彩色便利贴,准备一支笔。

每次读到一个长句子,你就用自己的方式,改写为一个短句子,意思不变。这是一个改写训练,长句子改为短句子。你这样踏踏实实改写完一本书,对于长句子的理解能力就会提升。

高中学习英语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训练方式。一个长句子,改写为一个短句子。

每读完一个段落,就用自己的话,总结这个段落的意思,写在便签上,或者直接写在书上。我有时候在书上都是乱写乱画的,感觉也挺好的。不是那么在乎页面是不是干净的。

这样你就把整本书给读薄了,也就了解了整本书的架构。

有时候,给甲方写书,他们会指定要求参考几本书的感觉。那么,我一般都会这么精细化去读书。

之前有同学问,如果读外国人的名字很长,记不住咋办?

这个我太有经验了,化长名字为短名字。我一般会给他们起个“外号”。

比如《百年孤独》里的人物叫奥雷里亚诺,那么我可以给他起个啥名字呢?“小奥”“奥利奥”“阿奥”等等。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你可以大胆喊他“陀爷”。

为了方便记忆,大家都可以试试这个方式,有趣,真的会增加你的记忆点。

5.概念组团化:

把零散的信息,打包更更容易被记住的包裹。像给快递打包一样,分类包装。

比如,在我们上扎根日记成长课程的时候,我把复杂的成长概念,做成一个城池组团的比喻。这样就更适合同学们轻松理解与记忆。

重要提醒:你不需要、也不可能把一本难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层深意都嚼得稀巴烂。能从书里带走几块真正属于你的核心知识,这趟阅读就值了,放过那些暂时啃不动的硬骨头。

以上的招数,是第一部分的,降低内部认知负荷


第二部分,清零外部认知负荷

你的书桌,不要放太多干扰读书的东西。确保整个书桌上,都是有利于你专心阅读的因素。这是给你提供干净纯净的读书能量。

如果书桌上有各种玩的东西,或者其他吃的。你就忍不住一边读一边吃一边玩,很容易把注意力抢走。

适合阅读的台灯,没有噪音的背景,轻柔的音乐,舒适的味道,都可以提高你读书的专注力。

所以,大家一定要为自己布置一个专门阅读的区域。这样可以增加你读书的频率与时长。

这两个做好,另外,吃好喝好睡好很重要

健康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没有健康,读不进去高能量的书


三、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我们复习下。我们第一节课讲过,红色小货车嘟嘟哒哒地在高速路上奔跑,想要把货物卸载仓库里。

红色小货车就是短时记忆,仓库是长时记忆,那么货物就是知识。如何把知识运送到仓库里,除了第一二点以外,我们还需要启动相关认知负荷的板块,主动让大脑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把一些碎片化的信息编织成一个一个知识网络。这样就更容易被记住。

而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这个版块尤为重要。

1. 化抽象为具象

有些书的内容比较艰涩,读起来都是抽象的。人的大脑天然爱图像,所以你要想象一些具象化的东西。

比如,我想要给大家讲清楚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就运用了一个具象化的,喜欢嘟嘟哒哒响起来的拉风奔跑的红色小货车的形象。

那么,你的记忆力就会大大提升。这就是化抽象为具象的力量

我读小说的时候,我都会给主要的人物角色,在大脑里画出一个个人物画像。我读的根本就不是小说,而是一部电视剧。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大脑里演绎着画面。这种画面感会让你增强对内容的印象。这是一种想象的能力。你可以试试,相当有用。

2.适度压力

有时候,完全没有压力也不是一件好事。适度压力可以提升我们的记忆力。

所以,在读书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些操作。根据书的薄厚、难易程度,设置一个大概可以完成的时间。

你感觉这本书3小时之内可以读完。那么可以与朋友一起打赌,如果三小时完不成,就给对方发红包。

完成的标准是,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讲给朋友听。这样就激发了全身的注意力,全部聚焦在这本书上。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正式考试的时候,就是比模拟考试更认真,更专注。

偶尔做一些这样的专注力的游戏,也是很好的,变换着来,让读书更有趣。你平时也可以用沙漏或者番茄时钟来计时,这样清晰地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会更加聚焦读书本身。

3.睡前巩固

不知道你们高中有没有老师说过这个知识点。我记得我们高中老师说,睡前回顾今日一天所学的知识,会记得更牢固。事实证明,这个事情,也可以用在读书上。

你可以每晚闭眼,想想今天读书的三个核心要点是什么呢?你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与收获呢?能不能和另一个领域的知识进行联结呢?睡前这样思考一番,相当于巩固了一遍。

4.逻辑可视化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读一本过于复杂的书,读着后面的,就忘记了前面的。等读完了,也忘光了。如果你可以拿着一个草稿本,一支笔。

如果你能一边读,一边画,把用图形、箭头等方式把作者的思考、观点、论据和推理过程画出来,那么就可以清晰地记住你画的图。

5.建立知识仓库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概念:图式。

如果觉得过于复杂,我们就记住:图式就是一种结构。结构化的东西,天然能容易被记住

我们第一节课讲,如果你把货物随意丢弃在仓库的某个角落。那么你根本就无法及时有效地提取出来。如何才是有效储存呢?

那就需要你的仓库有条不紊。

图式和长时记忆又有什么关系呢?

图式本质上是长时记忆的组织结构。

现在应该顿悟,我们的知识存储仓库,就是图式的具体呈现。

如果你是读书高手,已经读到第二节课的最后一个心法,万书归一了,那么这个方式就不需要再做了,因为你可以在大脑中自动化完成这个过程。如果你刚要建立自己的读书知识库。那么就可以重新整理用心一下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仓库,首先,你要有不同分区,就像我们昨天讲的一般,各个领域的分区都不同,你要标注出来。

比如,你把自己所有感兴趣的领域画出来。

文学、哲学、科学、心理、艺术、教育、历史、经济,养生、手工、家居等等,这就是大的分区。

你的仓库,就拥有了分区,文学区、科学区、心理学区等等。

那么每个区下面有分为不同的货架,比如,文学区有小说货架、散文货架、诗歌货架等等。

科学区有物理学货架、天文学货架、化学货架等等。

心理学区有认知心理学货架、社会文化心理学货架、行为主义心理学货架等等。

注意,这个分区和货架,也不一定和主流分类一模一样,重要的是,它是你个人的。你喜欢,你记住,是最重要的。

分好之后,你就可以把自己读过的书,一本本慢慢放进货架,把货架再放进分区里。这样你的整个仓库都是井井有条。

仓库在哪里?在脑子里。

但表现形式上,可以是一个纸质的笔记本,也可以在电脑中开文档记录,也可以用一些APP来记录,比如印象笔记本,notion都可以的。看自己个人喜欢。

现在,最关心的话题来了。怎么把自己读过的书里内容放进货架里?

一种比较基础的做法是,把一本书变成一张知识图(建议做手写的思维导图)。

围绕着一本书的核心概念,去延伸出更多的内容。

第一版本,一定是手写的知识图,为什么?这样更有想象空间与发挥空间,且不要看书。

合上书,你自己画一个思维导图。你能画出来的,都是你印象深刻的。

如果一味照着书写很多复杂的,你三天就忘光了。

这种知识,不要翻着书写,尤其是啊,我们同学们写作业,不要对照我的课程写。你写的,是我的脑子里的。不是你脑子里的,你要合上手机,写你脑子里的,才是你感悟哦。

对别照着我的课程结构来写,而你,你收获最大的是哪些?

中心写书名,画出几个主干,写上这本书的核心概念,而后继续在核心概念之后,画出直线,写出这些概念的含义,以及相关的案例、反例。

如果你感觉哪个地方应该留出位置,但就是想不出来的时候,画上问号。

最后再空白的地方,写上你的疑惑以及问题。

这样第一版本的知识图画好了。

那么你就翻开书,对照内容,再在自己的基础版本上,进行优化以及改进。形成第二个完善的版本。

等过两三天,你可以不对着书,自己再画一个知识图。

经过这三次锤炼,你就记住的差不多了。

而这个版本,可以是电子版的,就可以进入你的货架上。用各种图形、节点、连线,去形成你自己的逻辑。

定期去翻阅你的货架,不要放在那里一动不动,容易发霉的。定时拿出来,晒晒太阳,复习一下,你会有很多新收获。

三次、三次,次数为什么重要呢?你做一遍就知道了,记得很牢

5.联结已有知识

我们了解一下大脑的真相。大脑天生是连接主义者。

我们的大脑中,有无数的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组成信息网络。

当你学习新知识,神经元会长出新的突触,或者强化已有的旧突触。而新突触比较脆弱,很容易被清除。

如果,能把新知识与旧知识主动进行连接,相当于把还是幼苗的新突触,嫁接到了一个已经强壮的神经通路上。记忆力就会强大起来。

我用最简单的方式,给大家讲清楚新旧知识连接的底层

举个例子,你读书的时候,总是难以忘记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而和自己生活很远的事情,就容易忘记。

比如,我很喜欢加缪,就是因为他的出生地是阿尔及利亚。我当年在阿尔及利亚工作了两三年,他书里的那些故事,就发生在我工作的地中海边的城市。我的大脑很容易就会记住这些内容。

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就可以联系过去的经历,可以增加更多的理解。比如,你如果读一本心理学的书,那么就把相关知识点,联想你的个人经历,或者身边人的经历,这样可以把案例与知识点挂钩,巩固记忆。

在你读某本书的时候,就要先检索你的知识存储库,这本书是哪个区哪个货架的,那个货架上都有什么可能类似相关的书呢?

甚至,先把你觉得可能会相关的货架的书上的知识图拿出来,复习一下。

这样,这个货架的知识,就在你的心里又重新联结了一遍。

再读新书的时候,某些知识点不经意间,就和你刚刚复习的已知的概念关联上去了。

你就可以在旁边批注,与某本书某个观念的关系是怎样的,是相似,还是互相对立,这一刻,你的新知识,就不是全新的知识了,而是“半已知”的知识。这就是让你的新知识挂靠在你的旧知识上。形成紧密连接。

这些新知识与旧知识,如磁铁般吸引在一起,一点点连接,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网。

6.稀奇古怪形式去表达

一个非常有效的可以让你的新知识在脑子里生根发芽的方式。

那便是,用稀奇古怪的形式,去向不同的观众表达。

比如,你刚读了一本书,那么你可以当一回“说书先生”,输出倒逼输入。

为什么要做?读完书,知识在你脑子里可能还是稀里糊涂一团浆糊。试着给别人讲一遍,就像要把浆糊捏成个形状。一讲才发现:“咦,这块我好像没搞透?” “那点联系我没捋顺?” 讲不通的地方,就是你需要回头再琢磨的。

跟你朋友、家人,甚至对着镜子都行。

“这本书主要讲了个啥?我觉得是...”

“它里面提到几个关键点?比如第一... 第二...”

“读完了有啥用?我觉得能帮我们...”

为了让别人听懂,你必须逼着自己理清思路,用最简单的话讲明白复杂的理儿。这个过程,比你闷头再看三遍都管用!这是费曼读书法。

当然,你可以有各种形式。

你可以写朋友圈,可以画成图,可以编个顺口溜,可以拍个视频发在网上,甚至可以自己写个小剧本,和朋友一起演绎出来。

形式越离谱,记忆点越深刻。

如果你有个孩子,那恭喜你,太好了,天然的忠实的观众就摆在你面前。

你读一本书,就给自己的孩子讲一遍,这样你理解更深刻,孩子也吸收了知识。一举两得。我经常读了书,和五岁女儿一起讨论,别说,她的观点有时候让我大吃一惊,真是哲学家。

7. 构建应用场景

当你读一本实操性很强的工具书,就可以构建未来应用场景。

比如读一本关于职场工作的书,读到一个知识点,你就可以设想一个工作场景,你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可以应用这个知识点,可以让它发挥更好的作用,可能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自己可以在脑子里构思一个职场剧,想象各种场景,然后来把对应的知识,应用上。

8.知行合一

知道了,并不等于知道了。

这是啥意思?

我一直主张,以做到为知道。

一个事情,只有你真的做到了,才是真的知道。

比如,有同学说我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就是做不到。那其实就是他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做不到=不知道

能做到=才知道

很多实践性强的书,都是可以立刻运用在生活当中的。比如,沟通类的书,你学到了很多技巧,那么每时每刻,你与人沟通的时候,都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到这些知识点。

把所有的书,都尽可能用起来。这样知识点就不是存在你的大脑中,而是长在你的生活中。

9.交叉读书

回想我们这么多年的上学经历,每个半天,最少有两门学科交叉进行上课。很少有半天只上一节课的。

长时间在同一个领域,容易疲惫与厌倦。那么我们读书也是,可以把不同领域的书,交叉进行阅读。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换一下,更能激活创造性。

10.神奇写作法

说个开心的,你所有读过的书,都可以帮助你写作。

你可以把你读过的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识点,全都写进你的文章里,这种融合,让你对知识点的记忆力迅速提升。

如果你是一个小说作者,那么你越读稀奇古怪的书,越能帮助你写小说。

比如你今天读了物理学的书,那么可以帮助你的小说女主角设置一个物理学家的角色。

比如你今天读了关于野生动物学的书,那么可以让你的男主角遇到一个凶猛的野生动物,并且用自己的所学知识逃过一劫。

小说作者,越是跨界读书,越是了不起。

别人只写自己了解的故事,你写的是整个宇宙,整个人类历史的故事。

格局,在这一刻体现。

你的知识多么辽阔,你的写作多么辽阔。

有人说,我一口气看完了一本书,中间都不带停顿的。如果理解能力不够,很容易就全部都忘记了。因为你没有给够自己的思考时间。学会暂停思考,比一口气读完,更智慧。


四、加强中央控制系统

用元认知掌控中央控制系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各个阶段进行监控与调整。

什么是元认知?

是对认知的认知。对思考的思考。

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你的元认知在思考【你为什么如此思考】。

比如当你思考我想要吃一个火锅的时候,你的元认知就跳出来思考:咦,这40度高温,我为啥想要吃火锅?

这就是对思考的思考。元认知像第三个视角的存在,能够全方位感知到你思考的角度。

中控系统,在这三个阶段发挥作用。

1.读前计划阶段

激活你的元认知意识,明确你读书的目标,并且制定一个属于个人的方案。

你要问自己,我读这本书的核心目的是什么呢?

是为了解决工作困难?通过考试?提升思维模型?还是纯粹好奇?为了娱乐休闲?

如果是后面两个目的,那么就忽略接下来的问题。

我希望能得到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呢?

这些知识技能会怎样改变我的行为呢?

提问完成,你的阅读目的也明确了。就要定下方案。

如果是专业书籍,就要精读+批注+画图

如果是娱乐书籍,泛读

如果是工具书籍,就知行合一,去运用。

2.阅读过程阶段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实时对发生的各种障碍,做出有效的调整策略。

对一、二、三要进行监控。及时察觉认知状态,感知障碍问题,去做出调整优化的策略。

比如,当你感觉自己理解能力下降,要去检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为不懂这个概念?是因为前理解缺失?是因为逻辑不清晰?

比如,当你注意力涣散,就要去观察,是因为内容太难?还是有噪音?还是肚子饿呢?

比如,当你情绪烦躁时,就去看,是你对书产生了对抗情绪?还是天气太热读不下去?还是身体疲惫?

以及,当你判断出原因之后,要对应原因,去想解决策略。

你的元认知像无处不在的神一般,观察着你自己的一言一行,并分析原因,帮你解决。

3.读后评估阶段

在读书之后,需要对你的目标达成效果,进行一个测评。

你只需要多加这一步,记忆力提升好几倍。

如何测评?合上书,问自己这几个问题,你能不能说明白。

概念定义,能否清晰地解释核心概念。如果描述不准,说明读书不太到位。

案例:举出书中的几个经典案例。并且,自己再加几个案例去解释。

反例:举出几个反面案例。

应用:自己设计一个场景,去把这个概念应用进去。

这是一个查漏补缺的好时机。

打开元认知,与不打开元认知,读书效果截然不同。

没有打开元认知,哪怕咱们拉风的可爱的嘟嘟哒哒的红色小货车,翻车了,你都不知道是哪些原因。

而元认知就是咱们可爱红色小货车的守护神,时时刻刻关注它的速度、动态、异常,能够做到提前预警危险,觉察障碍,主动解决困难等等。

划重点,以上这些方法,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以及书目去运用不同的组合。


20个技巧讲完了,今天课程到此结束

做一个坚定的长期主义读书人,读的越多,读的越广,人生越开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