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简友文章的结尾:“贪得无厌之人,被名利所困,让自己背负了过重的负担。人越贪,越不知足,越不知足,越痛苦。做人,不能太满,凡事没尺度,人生会陷入乱局。
贪字近于贫,婪字近于焚。
贪婪是人性之敌,克欲才能制敌。
人的一生,不求荣华富贵,但求问心无愧,钱财不缺便可。”
我想修改的是:“人越贪,越不知足,越不知足,就更贪!”
我欣赏的是:“贪字近于贫,婪字近于焚。”不知道这句话是他的首创,还是来自别的出处。后来知道在2014年8月22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标题为:“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再追寻,具体谁说的查不到,只在这里找到官场恩仇记第十九回恋人匿名赠巨款 难舍难分话人生 “贪婪!”赵炎焱顿了顿,又说道,“‘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有人还给‘贪婪’编了个绝妙的顺口溜呐。”从某种实践意义上来讲,的确是这样。老祖先发明的文字真是一绝,这贪字和贫字本来的意思相去甚远,但外型却如此的相近,手写时相互写错的概率极高。当然贪得无厌的结果会导致一贫如洗,在古往今来的例子自然不胜枚举。婪字与焚字细看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但粗看还是有点相近,故“婪字近乎焚”主要是对结果的描述。贪婪的结果不光可能一贫如洗,还有玩火自焚的严重后果。那些大贪官终了不光一无所有,还要掉脑袋或者饱受牢狱之苦,便是最好的注解。
以上所说的贪婪都是些极端的例子,就一般普通百姓而言,估计不会发展到玩火自焚的程度。因为权力没有那么大,没有那样的条件允许你去贪。但日常生活中的贪婪之人,要折腾个倾家荡产,或者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还是有可能的。不要说那些可能触碰刑律去求财、去求色、去求名的人下场可悲,即便是合理合法却极其执着,极其勤劳的人,也会落下最终的遗憾和悔恨。
“终朝只恨聚无多,临到多时眼闭了”,不是一场空吗?赵本山小品中有一句话的大意就是,人生最痛苦难过的就是人死了钱还在,意思是一样的。但贪婪这个毛病似乎与人的本性有关,不是说教、制度约束、挫折经历就可以根治的。但说容易时也容易,参加一次葬礼,病重住一回医院时,或许比吃药还灵应。这当然是说笑话了,但也不完全是笑话。许多真正看破红尘的人,许多哲人和高人,他们通过自渡或者自省自悟会彻底根治这个毛病。为我们俗人树立了榜样。
知足者常乐,作为一句俗话,实际上就是圣哲们为根治贪婪开的药方,可惜人们只把它当口头禅,并不愿意拿去治病,甚至不承认自己会得这种病。所以首先需要自省,做不到每日三省吾身,每隔三年五载应该可以做到吧。记住了,贪近乎于贫,婪近乎于焚!对于当官的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