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遇见未知的自己》之前,我对这种能力的存在一直持有怀疑的态度。甚至在隐约模糊地认识到它之前,我从没有考虑过它。它也许曾经在父母的为人处事中显露端倪,但是大多数时候,在其他更为强势的风格的主导下,我完全忽略了它的存在。
这种很重要的能力,或称为心态,概之以一词即为“臣服”。
很难确切下一个定义,大体而言,这是一个让人沮丧的能力。它不会让你绝境反击,也不会让你破釜沉舟。它所带来的感受,似乎是寂寞又无奈,仿佛芸芸众生面对不可追溯的宏大命运时只能垂着头认命。
不错,若把臣服的对象换做命运,“认命”二字即是本质。
只是我们常常听说认命和不认命,却鲜见臣服。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老人对女主人公郑重介绍了臣服的概念。面对已经发生的、我们无可奈何的事情,最好的态度是臣服。臣服于既成事实,亦是臣服于自己能力有限的真相。
老公出轨了?是的,他已经不会再爱你了;
晋升没有你?是的,只能等待下一次机会;
到手的鸭子飞走了?是的,它不会再飞回来;
……
如此种种,数不胜数。
道理是好听的道理,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
我上大学在外租房住,对面老太太家有次水管破裂,发了大水。我们站在门口和老太太聊天,问起缘由,老太太叹着气说,是来修马桶的工人师傅,没搞清楚水管的位置,把水管搞破了!
我说,那怎么办?
老太太一摊手,无奈地笑,能怎么办?叫他修咯!
她又补充道,叫他赔钱也没什么用嘛。
想来想去,似乎也没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
但是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家里,可以想见我妈该如何喋喋不休。
她会翻来覆去地抱怨这件事,指责每一个人,总之会有极大的怨气,并且这件事会困扰她很久。
我很欣赏对门老太太的态度,我家里很难找到这样的态度。即使是不得不臣服于既成事实的时候,大家也要说出“都怪XXX”或是“要是没有怎样怎样”这样的话语,总带着不甘心和怨怼的情绪。
无法体面地承认,事情已经发生了,抱怨和后悔都没有任何用处。
关键是,除了极少数大事,大部分生活中的小事,其重要性不过如此,为何要让它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影响自己的情绪?翻来覆去地追悔,和翻来覆去地抱怨,都源于内心依旧做不到“臣服”。事情就是发生了,我们只可以做到亡羊补牢,被咬死的羊哪里还回得来呢?
更何况许多事情,无非是多花一点时间精力和钱财就可以弥补的,比如丢了钥匙或银行卡,本该要做的事情没完成,倘若因此就让自己沉浸于负面情绪中,最后没办法以一个良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件事中,怎么想都得不偿失。
告诉自己事情已经这样了,我们没办法了,哪怕承认自己此时此刻就是认怂也无妨,更重要的是不要让负面影响扩大。生活也好,人生也好,都是由大大小小的事情组成,要尽量扩大积极的影响,比如趁着有精神多做几件事,多分享开心的事情;也要尽量控制消极的影响,其中之一即是臣服,以防自己无法摆脱木已成舟的事实,从而进一步控制不良的状态,避免影响更多事情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