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 ——踏遍山河的足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前经常出门,不是因为喜欢,只因工作需要到处讨生活。
但是走着走着,感受到了每一座城市的魅力和不同。近几年,因为疫情的影响,鲜少能挪动脚步了,偶尔翻看到余秋雨先生所著《文化苦旅》,读之,让人神醉情驰,美伦美伦,每一处都能触动你的心弦。
一、都江堰,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而是直到今天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到现在还在给后代挑水、送饭,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遥远的、没有学过水利的李冰,竭力钻研记载,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做堰”)、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直到二十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圣地,但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镇于江间的三尊石人,其中一尊就是李冰的雕像,一直在警示我们这些后人,至真至善的人啊:活着或者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二、敦煌莫高窟
据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佛号、磐钹声、诵经声、木鱼声、旌旗飘荡声、民众笑声,还有石窟外的山风声、流水声、马蹄声、驼铃声。
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行动着,苦涩着,牺牲着。渐渐地,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由坚石雕刻的历史。
敦煌莫高窟,迄今为止,依然有诸多的学者,扎根在那里,试图解读几千年佛学、儒学想诉说给我们听的秘密。
三、阳关雪、月牙泉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夏季仰望过祁连山上的雪,就差那么点距离就能走到我梦寐以求的圣地敦煌、月牙泉,最终因各种因素没能成行,直到现在依然深以为憾。
从沙漠边缘过,看着脚印踏进软软的沙子里,抬脚,印记消去,留不下你的脚印。就好像你从这个世界走过,也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一样。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但它出现在荒凉的大漠之中,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技巧,让人叹为观止。
四、黄州赤壁
知道黄州,了解黄州,皆因我喜欢的一位诗人:苏轼。
地域对每个人的是同样的,是人类赋予了它们情感,或因事,或因人。黄州,苏东坡被流放之地的终点。在这里,他找回了真正的自己,回归于清纯和空灵。艰苦的物质生活,他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原始的意味,完成了他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蒸馏和升华完了他的艺术成就。
里面有段文字我情有独钟:“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守住了劲,湍急的激流汇成了湖,结果——”
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要诞生了。
五、风雨天一阁
从我们的祖先仓颉造字开始,人类历史文明开始了有了记载方式,文字的选择和汇集,就成了书籍。有了书籍,文明得以成熟的传承下去。但凡涉及到书的保存,其实是非常苦难的,它是这么薄,这么脆,这么弱小。所有的一切都能摧毁它。
所以,书籍的保存是非常困难的,诞生于十六世纪的范钦先生,创立了天一阁。天一阁,在现存的古代藏书中,论时间之长,它是中国第一,也是亚洲第一。据说意大利有两座文艺复兴时代的藏书楼也保存了下来,比它早一些,因为它居于世界第三。
对书籍的热爱是文人的共性,热爱读书的人一生灵魂不寂寞。因为爱书,所以对藏书处非常向往,期待有生之年能踏足于此。
热爱文字,喜欢文字记录,不是因为能写的多么好,只是想记录下每一段美好的时光,岁月匆匆,流淌在我身边的这一刻,是充实和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