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工业设计发展历程来看:工业设计孕育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成长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美国。
英国
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因而英国也被称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源地。在早期的工业革命时代,设计是在混乱和变革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虽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机械产品,但是其工艺低劣、造型丑陋、过分注重装饰,并且机器操作不够人性化。这引起了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等设计师的不满与批评,从而引发了后面的“工艺美术运动”,同时这场运动也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开端。
1994年,英国成立工业设计协会,协会的设计中心是由政府主办的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工业设计机构,在政府的干预和鼓励下也极大的促进了英国工业设计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英国的工业设计也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当今,英国有世界最顶尖的设计师和设计企业,设计产业的整体水平位于世界前列。但同时设计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两级分化的趋势,一方面小型设计公司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大型设计咨询公司在设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芬兰
在芬兰,从机械到高科技产品,工业设计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芬兰41%的企业都设立了工业设计的职位,传统企业更是达到了80%。在现代工业设计中,注重品牌和设计质量始终贯穿于芬兰主要支柱产业发展的进程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的迅速变化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竞相推出,促使芬兰的企业越来越重视设计创新。政府也从设立奖项、教育培训、项目资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对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在设计领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资助,并吸引芬兰科学研究院及社会投资1100多万,涉及研究机构和企业近100家,有效促进了芬兰设计公司与大学、科研院所和设计采购方之间的合作,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稳定的工业设计产业。
德国
工业设计是流淌在德国血液里的精髓。向来以严谨、细致著称,并具备"德意志制造同盟"和"包豪斯"传统的德国,是工业设计的发源地。
19世纪末期,德国工业生产水平已经迅速赶超英国和美国,位居于欧洲之首。但德国的雄心不仅仅是安逸与现在的发展水平,不仅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的发展,也要成为工业时代的领袖。为此,德国企业家、艺术家和技术人员纷纷组织到一起成立了“德意志制造联盟”,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的质量以求达到国际水平。
在这段高速发展期间,德国孕育了一大批前沿的设计大师,并诞生了当今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同时也滋养了工业设计的积淀与发展。让德国从工业革命后的制造大国,实现了向工业设计帝国的华丽转型,在欧洲众多国家脱颖而出,成为工业设计界的翘楚。
美国
美国的现代设计与欧洲设计大国相比,起步相对较晚,但由于美国的工业发达、经济成熟,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工业设计变成一门独立职业的国家。而这个职业化的过程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已经开始在美国的纽约、芝加哥等地出现。
克林顿总统在任期间曾宣布1994年为“美国设计年”,也让国人认识到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这使得美国的国际贸易大展雄风。硅谷逐渐成为美国工业设计中心,先进的技术和多元化的文化精神吸引了大批设计机构的成立,欧洲和亚洲的设计企业及部门也纷纷在硅谷设立办公机构,使得硅谷成为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工业设计聚集地,工业设计在促进高科技产品商品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韩国
早在20世纪初期,韩国就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提出了“设计韩国”的战略。经过多年的实施之后,韩国设计创意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些大公司如LG、三星、大宇、现代等的工业设计,特别是新兴的高科技产品的设计,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较强的竞争性。
韩国政府对设计产业的推动始于1970年韩国设计包装中心的成立,之后更名为韩国设计振兴院(Korean Institute of Design Promotion,KIDP)负责全国性的设计促进工作。自1994年起,韩国设计振兴院连续制定了三个工业设计促进五年计划,用以指导国家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目的是把设计概念融入韩国各个系统、体制当中,把韩国建设成一个东亚的设计中心。KIDP的主要工作包括搭建设计资源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组织论坛和相关杂志;组织设计研究和调查,为制定设计政策奠定基础;开发促进设计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整合先进技术,提高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商务能力的创新型设计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韩国设计展”;颁发“韩国设计奖”;推动设计产业的全球化,为东北亚设计协作建立基础等。
日本
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制造”一词代表着质次价廉。日本地少人多,资源匮乏,政府认识到:好的设计、好的质量是日本产品赢得国际市场的唯一途径,设计是日本民族发展的生命线。于是日本提出“科技立国、设计开路”的国策,政府通过通产省和大藏省为日本企业提供情报、咨询、建议,利用国家政策和法规来协助设计水平的提高。并在1957年通产省成立了“日本工业设计促进会”,设立日本设计最高奖—G标志制度奖(G-Markaward),奖励创新的、优秀的设计作品,以促进本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正是由于政府对设计的大力支持,将设计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了日本经济20世纪70年代的腾飞,促进了日本设计业和制造业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得到飞速发展,使日本一跃而成为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比肩的经济大国。
奋起直追的中国工业设计
我国工业设计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逐步被认识并得以广泛应用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导入期(1978—1995):中国开始成立设计协会,大学开办工业设计专业,各地纷纷成立工业设计促进机构。
认知期(1996—2004):政府、企业开始探索工业设计在中国经济和制造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在国际间的广泛交流,了解发达国家工业设计发展的道路。在这一阶段,一些企业已经率先建立认识到了工业设计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并设立的工业设计部门。同时,各个高校纷纷兴办工业设计专业。30年培养了500万人。
高速发展期(2005—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工业设计的迫切需求,工业设计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软实力,通过工业设计可以实现对各种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物质资源的高效整合,是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必然路径。工业设计既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引领者,同时也是产业升级的驱动器。
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包括企业和公众号对工业设计的认知度和重视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自主品牌与设计方面的能力依然很薄弱。
并且在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眼中,产品外观设计就是工业设计的全部,但是对于工业设计来说,一个富于美感的造型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更安全、舒适、方便,让产品从内在和外在改善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