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会受到好人的妒忌
【原文】
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邪?”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
【译文】
赵母嫁女儿,女儿临出门时,她告诫女儿说:“千万不要做好事!”女儿问道:“不做好事,可以做坏事吗?”母亲说:“好事尚且不能做,何况是坏事呢!”
古代有以为做好事,会受到好人的妒忌,因为人们不喜欢别人超过自己。
初读“赵母嫁女”这一段,颇感惊异。
哪有为人父母这样教导孩子的呢!
细细品味,慢慢悟出赵母的话的确不同凡响,大有深意。
中国古代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嫁给别人家做媳妇,理应小心谨慎多做好事才是。
然而如果这个媳妇做得好,做的突出,就会遭到别的媳妇妯娌的嫉妒,反倒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做好事不一定有好结果。
但也不能为恶。为恶不是更招人恨吗?既不为善,也不为恶,中庸之道,洞达世事的生活智慧而已。
不惟嫁女,举凡贵族平民处世,皆可为训。
赵姬说的这番话很复杂,既有哲学问题,又有道德问题,还牵扯到心理学问题。
01 哲学、道德与心理。
生活里常有这样的事,第一次为一个人提供帮助时,他会对你心存感激,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到了N次以后,他简直就理直气壮地认为这都是应该为他做的,甚至当没有了这种帮助时,他会对施助者心存怨恨。
好事不是不可以做,怕的是他人习惯了这样做,甚而认为天生就该这样做。最可怕的是,说话管用的人把做好事者当典型,号召大家来学习,搞得做好事的下也下不来,坏也坏不了,苦不堪言。
正如古语说的,一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也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也会感恩不尽。
同时,你如果继续给他米,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
一碗米不够,二碗米不够,三碗四碗还是觉得你只给了沧海一粟。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他再一联想到你堆满了仓的米,他会觉得你给的太少了,凭什么你有满仓的米,我却只有几碗米,而这几碗米还要对你感恩戴德、千恩万谢的。
所以,为好必慎呀!到底是,好人比坏人难为!
02 历史渊源。
赵姬,颍川人,桐乡令东郡虞韪妻,吴国宫廷女官,她才思敏捷,博学多览。
上述赵母对将嫁女儿的教诲,是有历史渊源的,这位赵母只是遵循古训而已。
那么,这个故事出自《淮南子》书中的哪一篇?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笔者把《淮南子》翻了两边,始终不见刘孝标引用的原话,只在《说山训》篇中找到了类似的文字:
有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尔行矣,慎勿为善!”曰:“不为善,将为不善邪?”应之
曰:“善且由弗为,况不善乎?”此全其天器者。
《孟子》曰:
人性善,故曰全其天性。
因为人“性本善”,保全这个天性就行了。一切顺从自然,做事不可强求。体现了道家的养生观念和人生哲理。这也正是《淮南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
《世说新语》中的赵母,继承了道家的这种人生哲理和养生观念,并用以教诲将嫁女儿。到婆家不要逞能,勉强做好事;更不可违背人的本性为善,做损人利己的坏事。这些话包含的应有之意便是——那样生活是会很累的,有损身心健康,不能持久。只有遵循自然,保持平常心态、天性,才能长久保持好身体,平平安安过日子。
这里包含着深邃的道家哲学思想,一两句话说不明白,所以只嘱咐怎样做,没有讲道理。
表面看来有悖常情,实际上体现了高超的人生智慧。同时,也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赵母被看作“贤媛”,是当之无愧的。
【评价】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盖古之教女者之意,特不愿其遇事表暴,斤斤于为善之名,以招人之妒嫉,而非禁之使不为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