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气氛沉闷一直是我们上语文课特别是上公开课不成功的痛点之一。今天惊喜于我竟在《如何上好心理活动课》里读到了原因,似乎找到了破解的方法。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活动却"活"不起来,"动"不起来,让他们谈感悟又无"感"又无"悟",会让上课教师觉得很尴尬,很沮丧。正如道格拉斯所说:"群体有时会令人吃惊的表现出高效能,而有时又会令人晕倒地表现出无能。"
(1)气氛沉闷折射了师生关系信任度不高。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信任感不是亲和力。如果你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内心感受并不了解,说出的话和和讨论的主题与他们的现实需要有很大的距离,这样会大大损害他们对教师的信任。看看名师们是怎样短时间内就和陌生的学生消除距离感,取得孩子们信任,获得上课必须具备的气场就明白了。
气氛沉闷问题的另一种可能就是教师对学生衍生了负面情绪。一个充满活力与热情的老师与一个紧张焦虑的老师对上课气氛常常会有很不同的影响。所以教师在上课前要能察觉自己的状态,如果发现自己焦虑、紧张,要先调整自己的心情,"温暖自己"。
(2)气氛沉闷的实质是"团体动力僵滞"。
教师要有敏锐的觉察力,一旦察觉自己上课时气氛沉闷,就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团体动力陷入了僵滞状态。团体动力如果没能按照起承转合的规律向前顺利推进,那么问题就有可能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设计切入点是笼统的还是具体的,导致学生无话可说。
2.课堂活动节奏拖沓。
3.团体动力是否真正激活或团体凝聚力中辍。
4.教师的亲和力与人格魅力不足以聚拢人气。
5.班级原有基础薄弱,班风欠佳。
6.教师的课堂调控组织能力比较薄弱。
不难看出,大多数原因都集中在教师身上。因此,当课堂气氛沉闷时,也就是出现团体动力僵局时,切不可责怪学生,只需认真分析,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中的失误之处,并且认真吸取教训,积极加以调整和改进便可。
(3)气氛沉闷的要害是"教师讲的太多"。
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客观事实:当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无论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还是听得目瞪口呆、昏昏欲睡,都只会有一个共同的结果:他们开动脑筋、参与讨论、互助互动的主动权已经被搁置一边了,因为"既然老师讲了,我也就懒得想了"。而教师呢,往往沉醉于自己的表达激情之中,而把学生互动分享来推动每个人的成长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在一个不以教师为中心,安全的团体环境里,学生方可畅所欲言的陈述自己的想法。所以要下决心在课堂上减少教师的讲话,只有教师做了"减法",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做"加法"。
课堂上气氛沉闷的原因有很多,团体动力是关键。团体动力的开展有其一定的进程可掌握运作,起承转合四个动态阶段在上课过程中所占的笔比例5:10:20:10。以及活动任务与团体动力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用图表示:
团体动力的强度变化曲线,反映了一个健康发展的团体成员内部成员互动关系的变化趋势,即"启动--渐进--高潮--回落"的动态规律性,是一条"抛物曲线"。如果团体发展进程是困难的,阻力重重,出现不规则的动力起伏,则表明这个团体发展进程是不健康,甚至是失败的。例如""波浪式曲线或"滑梯式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