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视角审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人总是为了某种动机,在某种场景下,做出某种行为,产生某种结果。
注意几个关键词:动机、场景、行为、结果。
软件工作的本质是信息化,那什么是信息化?我的理解:信息化 就是“化信息”,化现实世界 为 信息。
那么为什么要化现实世界为信息呢?我的理解是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人为了各种动机,需要在繁杂的场景中,做出各种行为,包括正确的行为、错误的行为、部分行为、完全行为,各种行为分别会产生不同结果。
从个体上来说,想要在无序的现实世界,理清和记录各种场景、行为决策、产生的各种结果,单纯的依靠人脑或手工标记,已经捉襟见肘。更为重要的是,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解读呈现碎片化、个性化特征,不利于传播、共享、集体协作,进而影响整个世界的运行效率。 如果用一种标准的、个体之间普遍认同的方式将现实世界中场景、行为、结果 转化或固化成 人人都可理解的信息,个体可以解放脑力、手工劳动,个体之间可以基于共识高效协作。
但现实世界发生的业务往往是纷繁复杂的,完全在软件世界反映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这个意义上,建构软件世界最大的价值就是精化现实世界,去芜存菁,相对完整地营造和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境,而现实中的人则乔装成角色或用户,潜伏进软件建构的情境中,完成故事情节。每完成一次故事的体验,都会记录、沉淀一些结果,我们称之为“数据”,包括行为数据、结果数据,而这些数据则体现了 用户最终最根本的动机。
那么软件世界这个故事机器,不应该是一个杂乱的环境,而是一个有着缜密逻辑的机制。营造这么一个严密的故事情境,则是产品经理主要工作。
软件世界的故事要素:角色、情节、结果。
1.角色:用户以不同角色进入软件故事情境,意味着会进入和执行预定的不同的故事情节。产品经理需要思考的是完成这样一个故事情境,需要设定哪些合理的角色,以及角色任务。
2.情节:情节就是一个个故事线。在同一个业务中,各故事线存在着并行、上下游等关系。产品经理需要思考的是完成整个故事,需要完成设定哪些故事线,并设定各故事线的逻辑关系。
3.结果:奇怪的是,软件世界故事的结果往往符合用户预期的结果,不管用户潜伏到故事情境中多少次,故事的结果都是一样。用户在执行故事线时,希望在故事的某些节点、终点看到的东西都是稳定的。产品经理需要思考的是在设定故事情境之前,就要先锚定用户的动机,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故事情节(PS:经常会听到“我们的竞品都是这样做的”,经常看到直接山寨别人的产品设计,这两种情况本身没问题,问题在于需要先弄清楚别人设定的故事情节,是否满足我们用户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