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 美] 史蒂芬·柯维
继《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之后,作者把目光从个人转向家庭,写出了这本影响深远的著作。在这本书里,他归纳出建设幸福美满家庭的七个习惯,并提供了很多值得践行的做法。
分享书中关于家庭成员相处的三个原则:
1. 『理解而非评判』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家人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和矛盾,其中主要的导火索就是理解的缺位。
关于理解:“过日子不是审稿子,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你何苦要家人每个字都对?每句话都符合逻辑?每个段落都照顾你的情绪?”
理解,远比计较对错更重要。理解的关键是不要过于纠结谁对谁错,或者刨根问底指出对方的过失。避免自己跟家人斤斤计较,伤害感情,可以在关键时刻问自己一句:我对了,那又怎么样?
2. 『接受而非拒绝』
人无完人,家人也不例外,比如马虎和懒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质,家人也是如此,比如寡言和固执。有时候,这些缺点和性格特质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建议要尝试着去接受,而非视而不见:
001 接受家人的缺点,帮助他们变得更好。接受了家人在思考和感觉上的特殊方式,理解他的缺点,以宽容的态度去面对,或者想办法帮他变得更好。
002 接受家人的性格特质,看到他们的付出。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先接受,才能看得到。
我们常常只关注家人应该怎么样,却很少问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或者反思家人为自己做了什么。当我们接受家人本来的样子之后,才能想办法让他们变得更好,让彼此相处更融洽。
3. 『参与而非操控』
一家人相处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平等而又相亲相爱的,但它时常被“操控”所打破。其中最有杀伤力的就是“我都是为你好”的心态,它很容易演变成“甜蜜的负担”。比如父母帮孩子报兴趣班、决定选专业、上哪所学校。实际上,这是一种无形的暴力,不仅忽视了对方的需求,还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对方,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正确的,对对方最有利。
无论是人生大事上的抉择,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决策,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当事人才最了解自身的需求和感受。不妨换另一种方式。在插手之前先问一问家人喜欢什么,打算怎么选择,然后给他提建议或者提供相应的资源,参与其中,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选择和难题,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和参与,而不是一手包办。警惕“我都是为你好”的心态,才能避免掉进操控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