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读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10

今天我们阅读的是第4夜1-5小节

一、精读原文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问题:如果我们做课题分离,你不干涉我,我不干涉你,那是不是都彼此都太任性了?

回答: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

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我们经常会把自己的线和他人的线乱糟糟的缠在一起来看这个世界。红蓝黄绿色一切颜色都混杂在一起,这种状态叫缠绕而不是联系。

解决人际关系烦恼,分离课题是出发点。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问题: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终点”在哪里呢?

回答:

终点就是“共同体感觉”

如果我们把他人看作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我们就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还可以为伙伴们就是共同体做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拓展: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而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

我和你就能够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要想理解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以我和你为起点。


问题:以我和你为起点,应该怎么做呢?

回答:

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兴趣。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问题:非常在意他人评价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即使是这样竭尽全力的在迎合他人?

回答:

是的,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着。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在地球仪上看世界,我们可以把法国看作中心,可以把中国看作中心,还可以把巴西看作中心,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时一切地方都不是中心。


所以我们所说的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是一样,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问题:我不是世界的中心,但是为什么要特别意识到这一点呢?

回答: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仅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他,他必须靠积极的参与到共同体中才能够得到。

如何参与?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不违背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的去面对。

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么你就丝毫不会主动的融入到共同体中。

无论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要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去自己的手去获得。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问题:很多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没有了精神。他被公司这个共同体分离出来,失去了头衔和名片,变成了无名的平凡人。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一变化就会一下子衰老。怎么办?

回答:

其实这他只不过是被公司这个小的共同体中被分离出来而已,任何人都还属于别的共同体,比如说地域、国家,比如说某个圈子。

问题:假设有一个人没有结婚,没有工作,没有朋友,不和任何人交往,靠父母的遗产生活。他逃离了工作、交友和爱的课题,可以说这样的人也属于某种共同体吗?

回答:

是的,假如他要买一片面包,他要付一枚硬币,那这被支付的硬币可以联系到面包店的工作人员,可以联系到小麦或者黄油的生产者,还可以联系到流通行业的工作人员,销售汽油的从业人员还有产油国的人们。这一切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人绝不会,也不可能离开共同体独自生活。

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或公司等看得见的存在,也包括那些看不见的联系。

问题:假如孩子在学校这个共同体中受欺负了,交不到好朋友,功课不好或者其他的问题。没有办法产生归属感,那孩子认为学校就是一切,在这里没有归属感的话,他就会逃避到更小的共同体,比如说家庭当中。他会躲在里面,不愿意出去。

回答:

那其实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关注“还有更多的共同体”,还有“更大的共同体”。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学校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世界,我们都是那个世界的一员,如果学校没有自己的位置,还可以从学校外面找到别的位置,可以转学,甚至可以退学,一张退学申请就可以切断共同体的联系。

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拓展:

在这里我们需要记住这一行动准原则,当我们在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我们拿我和你的关系来进行说明,如果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够崩塌的关系,那这种关系一开始就没有缔结的必要,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就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我们既要拥有共同体的感觉,同时又要选择自由,如果在一个小的共同体中,我们没有办法获取自由,我们就没有必要执着于眼前的小共同体,还有更多的我和你,更多的大家,更多的大共同体一定存在。


二、总结和梳理

在上一个章节中我们讲到了课题分离,我们也会有怀疑,难道课题分离就是让我们孤独的自己一个人生活吗?当然也不是的,本章节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共同体感觉的概念。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我们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那我们要把周围的人当成伙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那想要找到共同体,找到归属感,我们需要去付出,去做贡献。

但是当你没有办法很好的融入其中一个共同体,或者在共同体中被欺负了。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不只是一个共同体,我们还在这个共同体之外还有更大的共同体,我们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寻找自己的位置。不管你是退休了,在学校被欺凌了,还是说在公司没有得到很好的感受,你都要知道这不是你的一切,你依然还有更大的共同体在等着你。

那这一块呢,我们还是和我们共读的上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做一个联结。那本章节呢其实就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统合综效是有异曲同工的效果。那在统合综效中,我们说整体是大于部分之和的,要用应用团体的力量来提升我们的战斗力。那共同体,就是鼓励大家都为这个共同体而做出贡献。双方的表述都有一个团队的概念,都是属于公众领域的成功。


三、工具化可视化

如何获得归属感?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积极的参与到共同体中。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

暖阳(nuany510)邀请你

和我一起,共读100父母必修成长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