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的相信,必有相信之处;怀疑你的怀疑,必有怀疑之处。
辩证法的世界里,是纠缠难分的,幸运的我们这里不是讨论哲学和方法论,也不是研究学院派的纲领路线。只是在着波云诡谲,复杂多坑的现实社会中,少掉坑,少躺枪,寻得保身之法而已。
词汇组成的概念,我们总是容易记住文字本身,却很难达意,更何况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浇灌,让汉字博大精深,以至于一部《道德经》仅凭五千字,就能奠定华夏的根基。如何理解这个怀疑精神呢?
我们没有谁有全知眼,也无法用上帝的视角俯瞰人性,都是肉眼凡胎,仅能凭借生活教会我们的知觉,做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从个人的体会对怀疑精神的理解有一下几点:
1怀疑是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逻辑为工具,不是简单的猜测,也不是武断的否定过程和结论。
2怀疑本身不是目的,怀疑是为了尽可能去掉干扰信息,尽可能还原真实,以此做出更加恰当的判断,让自己处于主动和有利的位置。
3怀疑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人或者事件,怀疑的对象应该是结论或者现象(事件)背后的目的(意图)。
4怀疑不是要对生活中的一切都采用的态度,而是对复杂人群,重大事件,以及我们坚信的“真理”,持有一种敬畏之心,怀疑是非常消耗精力和体力的,因此不能滥用,需要在有必要的场景下使用,对那些会影响我们未来福祉的事情上,是有必要保持谨慎的,值得投入精力。
5怀疑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一个探索真相的工具,怀疑精神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以证实或者证伪作为基础的行为,不能将怀疑当成目的。
如何才能避免误入歧途呢?
1怀疑不是否定,首先要承认过程和结论的“真实性”,客观的感知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无论是人,事,思想,理论,他是客观存在的对象,我们不去忽视或者过滤,他就是一个客体和对象而存在于我们的视野,要努力的让他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被关注到。
2怀疑不是猜测,事物存在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他们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观察点中会反馈出一个或者多个面,对象在不同场景中表现的可能性,受到环境(时间,空间,对象,要素,逻辑(相互作用))的影响和限制,是需要基于场景和环境的实际情况,按照科学和严谨的推理,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性(面),不能脱离了基础去思考或探索,始终不能忘记,我们观察世界的点是世界全貌的无数个点中的一个而已,不是全部。
3怀疑不是过往的经验或偏见形成的条件反射,在长期的实践中,会形成思维定势或者偏见,会引导我们对特定对象不加思索的否定或者偏离客观,使我们的大脑走捷径,而不是用科学和严谨的工具,对目标对象进行必要的分析。
4怀疑不是恐惧或者胆怯,错误的理解了怀疑,缺少使用怀疑工具的信心和勇气,顾虑重重;或者是没有掌握怀疑工具的特性和使用方法,而没有信心和怀疑自己。
5怀疑是一个认知工具,但不是解决问题或者探索未知的手段,不能将认知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混淆,因此要注意使用场景和范围,防止错误使用和滥用。
生活中也会发现错误使用怀疑精神,比如下面几种情况:
1 非理性的怀疑,受情绪驱动的怀疑,由于不愿意或者不能接受事实,而怀疑事件或者结果的真实性,但又找不到客观的依据。
2 不基于事实和场景的怀疑,仅仅使用自己拣选的信息和证据,通过逻辑和一般规律对过程和结果做归纳或者演绎,毫无破绽的证明某种观点和结论。
3以怀疑为目的的怀疑,事事怀疑,是一种病态,过渡使用怀疑,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不区分对象,不甄别怀疑的价值和意义,而一味的以怀疑本身作为目的,会适得其反。
怀疑精神的本质是去伪存真,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让我们与世界更好的相处,如果矫枉过正适得其反,反倒是害人害己。一个总是拿着秤杆的人,会忘了自己的重量。作为当下的你,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关于怀疑精神,你有什么观点?期待留下你的观点。